您的位置:首页 > 奋楫中流 > 正文
石砌史书记录大国复兴国家重大工程的中建担当
来源:网站 发布日期:2017-10-25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石砌的史书。
  一座座高楼、一条条大路、一架架长桥、一个个深港,都是记录时代变迁的隽永笔墨;那些代表着国力、昭示着国运、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则是书中最文采飞扬的华章。
  而你,是那位最勤恳的执笔者。
  从不刻意自我标榜,你只是无声地渗透在九州清晏的盛世里,融化在大国崛起的足迹中,家国大事,从不缺席。经济腾飞的背后有你,文化昌盛的背后有你,体育博兴的背后有你,科技强国的背后有你。大国史册的字里行间,处处都能感受到你——那抹纯粹的中建蓝。


  见证大国崛起
  进入新世纪,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表现之一就是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国际会议多次在中国召开。作为东道国,打造能体现国家文化、气度与实力的会场,是会议成功召开的先决条件。每一次面临国家使命,中国建筑人都义无反顾地勇担重任,凭借高超的专业水平、顽强的攻坚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一次次给国人以骄傲、给世界以惊喜。
  2016年9月召开的杭州G20峰会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会议。作为会场前身——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工程总包方,中建凭借成功的资本运作和出色的履约能力,让业主满怀信任地将杭博项目升级G20峰会主会场的改造工程也交由中建实施。面对重重挑战,中建人凭借对工程设计理念的深入领悟和精湛的施工技艺,完美诠释了“大国风范,江南特色,杭州元素”,留给多国元首会场惊艳的一瞥。
  类似的工程不胜枚举。几乎可以说,中国作为东道主在国际舞台上有过多少次精彩绽放,中建就作为建造方,完成过多少次不可能的极限挑战。
  而在北京雁栖湖畔,一座外形宛若天坛祈年殿倒影的建筑,则是APEC峰会之前,中建勇担重任的另一力作。在这座造型古典的建筑中,中国建筑进行了多项前卫的革新:应用景泰蓝双面掐丝点釉技术,完美破解景泰蓝平面变形这道悬了600年的难题;一次性铺设单张6吨重、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地毯;逐块测量、制作、安装、校正飞檐下的上千块装饰铜板……正是这份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造就了雁栖湖会议中心这项意蕴深远、历久弥新的传世之作。
  政治意义重大、工期标准苛刻、质量要求严格几乎是国家级会场工程的共同特点,而且仅从复杂程度和工程体量上,这类工程的施工难度往往也是其他建筑不能比拟的。而中国建筑就是带着“将工程做出政治高度”的信念,一次次使命必达,用一座座精妙恢弘的建筑,烘托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大国风范。


  助力经济起飞
  十八大以来,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这个逆风飞扬的过程中,中国建筑不仅作为旗手,率领中国建企军团在世界500强阵营中向顶峰突围,还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助作用。
  在北京最活跃的朝阳CBD,在上海最繁华的陆家嘴CBD,在广州最发达的天河CBD,三大国家级中央商务区的版图内,随处可见中国建筑的妙手杰作。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融贯东西的大都会香港;在风生水起的京津冀经济圈,在得天独厚的长江三角洲;在复兴的东北,在新兴的海西……中国每一座城市、每一个经济带的兴起,都有中国建筑人用汗水加注的坐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在中国大地蓬勃兴起,首都北京急需一个具有经济辐射效应和撬动作用的样本。处在这样的历史关口,北京国贸大厦应时运而生,成为朝阳CBD最早的地标。从国贸一期到国贸三期,全程参与这一过程的中国建筑,从为法国企业做分包到完胜国内外同行成为工程总包商,经历了从“工程主分包”到“工程主承包”再到“工程总承包”的蝶变。由几代中国建筑人亲手缔造的北京国贸建筑群,不仅见证了中国建筑业的成长蜕变,也见证了北京乃至中国经济的凌空飞跃。
  目光转向深圳,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主体600米的“深圳高度”,这座不断创造中国奇迹的城市留下了数不清的中建印记。在鹏城最新地标——平安国际金融中心,超大超深基坑施工技术、超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核心筒和巨柱爬模施工技术、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超高层施工测量技术、超高层安全防护施工技术、竖向变形预调与监控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巨柱钢骨柱施工技术、大型钢结构桁架安装施工技术、超厚铸钢件焊接施工技术、大吨位动臂塔吊施工技术、BIM技术等14项关键技术的应用与总结,让中国建筑在超高层建筑领域形成更加完整的技术体系,优势地位更加难以撼动。
  中国尊、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双子塔、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成都来福士、大连恒隆、天津117大厦、武汉绿地中心……在大江南北每座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都有一批打着中建烙印的顶级商业建筑,为城市经济繁荣立下汗马功劳。
  不仅如此,在创造互联网奇迹的腾讯公司北京总部,在树起中国地产业标杆的深圳万科中心,在遍布各地的京东方工厂,在引领中国电子技术发展浪潮的华星光电……无数成绩骄人的明星企业,都在中国建筑打造的办公楼和厂房内创造属于自己的商业奇迹。
  从建国初期的传统重工业厂房、改革初期的新型材料厂房、到顺应《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而兴起的大型高科技电子厂房,中国建筑步步为营,在大厂房建设领域占住先机,奠定了“全球高科技电子厂房首选承包商”的龙头地位。在北京、重庆、合肥、福州等地的京东方工厂,中国建筑先后创造了“京东方创造”、“京东方速度”、“京东方品质”等世界领先。在深圳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生产基地,中国建筑用6个月完成近60万平方米厂房的主体结构施工,创造的“光电速度”令业界称奇。
  在高端制造领域,2015年11月,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新一代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下线,中国人逐梦“大飞机”的旅程留下一座高耸的里程碑。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却离不开中国建筑创造的一项纪录——采用柔性整体提升工艺,将长297 米、宽96米、重3000吨、总面积3万平方米的国内最大钢结构屋盖顺利提升到预定位置,圆满完成C919大飞机核心制造厂房建设任务。
  曾经的中国建筑,一手缔造了中国一汽、中国一重等中国工业元勋的生产厂房,护佑了中国工业经济发展。而今,随着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中国建筑也在不断蜕变发展。无论是直插云端的超高层写字楼、造型前卫的都市shopping mall,还是体量巨大的工业制造厂房、高科技特种作业车间,都是孵化中国经济的摇篮。中国建筑作为房建领域毫无争议的龙头老大,稳稳撑起一方天地,在这些用心血打造的建筑空间里,跳动着中国经济有力的脉搏。


  承载文化繁荣
  大国崛起不仅体现为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话语权,更体现为文化输出所获得的尊重和认同。当文化崛起成为一种国民共识,一大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园、剧场剧院应运而生,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和窗口。承接此类工程,不仅需要丰富的施工经验和过硬的施工水平,更需要对建筑文化内涵的充分解读。
  仅最近几年,中国建筑就打造了上海迪士尼乐园、武汉汉秀剧场、南京牛首山佛顶宫、无锡灵山梵宫、海峡文艺中心、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永久会址等一大批文化类建筑。这些作品或继承了东方建筑的精髓,或融汇了西方建筑的特色,或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意蕴,或寄寓了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其意义和价值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
  优秀建筑本身就具有艺术品的特质。在古都西安,大唐芙蓉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廊桥道径巧妙勾连,将大唐盛境梦幻般地重现于今世;长安塔出檐深远、富有韵律,唐风方塔的形态下是天人合一的灵魂。而这些,都是中建西北设计院张锦秋院士的才思之作。深谙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将古代建筑的精髓用现代的形式和技法表现出来,追求“天人合一”“多元并举”等具有中华特色的建筑创作文化理念,是张锦秋先生对古都西安、对整个中国建筑界的杰出贡献。而以张先生为精神旗帜的一大批优秀建筑师,则是中国建筑宝贵的智力财富。他们把建筑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完美熔铸,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嫁接,赋予“中建出品”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而这种以建筑为载体的文化展示,也是中国大国复兴之路上展现出来的软实力。
  与文化输出同等重要的是文化引进。在全球首个迪士尼乐园诞生六十多年后,中国内地第一个迪士尼乐园终于在上海问世。中国建筑在迪士尼项目创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凭借对品质的完美追求、对细节的精雕细琢,用匠心成就了这座梦幻乐园。工程大量运用在国内尚处于萌芽阶段的主题雕刻抹灰技术,近20道繁琐工序每一道都由手工完成,而中建的能工巧匠经过严格的艺术培训和专业考核,终于圆满完成了这项有独特文化特质的作品。
  文化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往往有苛刻的功能要求,比如剧院,就是声学、美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各种智慧的集成,对施工单位的考验全面且严苛,而这恰恰是中国建筑的优势所在。
  被《今日美国》评为“世界十大歌剧院”的广州大剧院,外表面共有59个转角、101个面,没有任何两个面是相同的,堪称世界上结构最复杂的歌剧院建筑之一。中国建筑在这个项目中采用了包括声学技术在内的11项新技术,有6个技术攻关课题申报了全国新技术应用示范。
  极具民族文化特征的新疆大剧院是再现丝路文明、展示新疆文化的重要窗口。这座形似金色雪莲的建筑,拥有目前中国最高的穹顶和最大的室内舞台。中建的技术团队大胆创新,陆续攻克了钢结构施工、三维曲面GRG装饰、曲面外壳装饰板、模块式钢结构框架组装及吊装等几十项技术难关,并在新疆首次运用BIM技术,充分呈现大剧院的建筑美、艺术美。
  还有再现大唐盛世气象的陕西大剧院,当选“全球最壮观剧院”的无锡大剧院……中国建筑已然成为一位文化的使者。
  而西藏博物馆、汉中汉文化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辽宁博物馆、昭君博物院……这些出自中建人手笔的博物馆,则充分彰显了当地的历史人文气韵,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友人眼中,这些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价值连城的展品。


  推动体育兴盛
  体育事业的发达程度间接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表现在体育领域,人们看到的是奥运金牌数量的飞涨,是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也是一系列顶级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
  犹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水立方在焰火映照下炫出蓝宝石般迷人的光彩;犹记深圳大运会现场,卧在山海之间的“春茧”开启了一扇世界之门;犹记海河之畔的13届全运会场馆,在“天津之眼”的装点下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建筑。
  作为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现代建筑之一,“水立方”至少有两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一次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次是2014年APEC会议。而这前后两次耀世登场,都离不开中建的默默付出。中国建筑在“水立方”工程中应用了45项建筑业新技术,特别是钢结构、膜结构及复杂机电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大型体育场馆、多面体钢架结构、ETFE气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宝贵借鉴。2014年,亚太经合会议欢迎晚宴及文艺演出在水立方举行,中国建筑人用249天演绎一场大型魔术,将一座游泳馆变身成为全世界最尊贵的宴会厅。
  深圳湾体育中心是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场馆,形似春茧,总建筑面积33.53万平方米,是国内首创的“一场两馆”“ 三位一体”的设计。工程南北跨度230米、东西跨度520米,用钢量达2.5万吨,859根空间弯扭构件尺寸不一,5295个节点形状各异,钢结构制作、安装难度在我国绝无仅有。而中国建筑在施工中首创“单层空间变曲面弯扭斜交网格结构”技术,以较少支撑构成大空间。“春茧”不仅圆满完成了大运会赛事任务,也留给深圳又一张城市名片。
  从全运会到亚运会再到奥运会,铭刻着中国建筑标记的运动场馆,见证了中国体育突破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整个过程,中建也在这个过程中向着更高、更快、更强不断进发。


  筑基科技兴国
  科学技术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动力引擎,中国的复兴史也是一部科学昌明、技术进步的发展史。当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让“九天揽月,入海降龙”都成为现实,中国的建设者也毫不逊色,他们筑天路、修海港,为科技兴国的大道奠定了坚实的路基。
  上天 |
  无论是西北戈壁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还是渤海之畔的天津大运载火箭装配厂房,无论是中建一局与中国航天的三次携手,还是中建三局的航天九大工程,几十载的不解之缘,“用造火箭的精神建工程”,让中国建筑的名字深深镌刻在中国航天事业的丰碑上。
  曾经,中国建筑人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铸就了“艰若创业、科技为先、忘我奉献、铸造精品”的大漠精神,为祖国航天事业铺奠一方稳稳的基石。随后的二十多年中,中国建筑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参建我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成功托举起长征七号、五号运载火箭。在太原航天发射中心、天津“长征五号”大推力火箭试验厂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研楼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中,让铁军精神与航天精神碰撞出默契和信任的火花,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独有的贡献。
  入地 |
  有一种说法,“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物的世纪,21世纪应该是地下工程的世纪”。随着中国城市接连跻身世界一线城市阵营,地表上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标配”,而更具科技含量的地下工程既见证了一个城市的智慧程度,也印证了建筑企业的专业竞争力。曾经在神话故事中才有的“遁地术”,如今已成为中国建筑又一项显著优势。
  仅最近几年,中国建筑就在北京、天津、重庆、深圳、南京、成都、长沙、南宁、徐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中显露峥嵘,其中尤其值得一道的是合同总额153亿元的深圳地铁9号线项目。堪称“地质博物馆”的地下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相叠加,使深圳成为中国地铁施工难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国建筑成功解决了世界级的地铁施工难题,开创了地下施工与地表生态修复同步进行的施工模式,充分保护了生态体系。而“融资+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建设+沿线物业开发”的模式创新,更是地铁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
  城市地下空间的另一场战局来自于管廊施工领域的较量。在这项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未来可撬动万亿市场的新兴工程领域,中国建筑抢占高位,在25个试点城市中一举占据10个城市的管廊市场,在其他城市也全面开花。西安综合管廊PPP项目、全部采用盾构施工的沈阳南运河段管廊项目、大规模采用滑移体系施工的西宁综合管廊项目……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综合管廊项目,充分体现了中建的综合实力。
  在城市之外更加严酷的施工环境中,中国建筑的地下施工水平,则经受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川藏北线雀儿山隧道是世界上第一座海拔4300米以上的超特长公路隧道,地处有川藏线“第一高”、“第一险”之称的雀儿山,山间常年积雪、暗冰。中国建筑人每天不仅要克服高寒缺氧的考验,还要面临季节性冻土、涌水突水等施工难题,历经4年多的奋战,川藏线第一险的雀儿山隧道终于在2016年11月顺利贯通。
  通江 |
  “分水术”是古人关于过河渡江的浪漫想象。而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跨水域构建完善的城市路网、提升城市交通便利性已成为迫切需求,这就给建筑施工企业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作为行业领军者,中国建筑责无旁贷承担起先行者的重担,如今已经在桥梁、盾构、清淤等各类施工中掌握最尖端的技术,打造了一批利国惠民的代表工程。
  在武汉东湖隧道,中国建筑打赢了一场既要保护绿水青山、又要打通金隧银路的攻坚战。东湖隧道工程建设规模之巨、技术含量之高、环保要求之严、施工难度之大,创造了多个“中部之最”,而该工程的顺利通车,不仅大大改善了武汉的城市交通,还最大限度保护了东湖湖底生态。在路、桥、隧道、立交齐全的衡阳市二环东路项目中,中建施工的首条大断面过江泥水盾构隧道兼具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凭借过硬的技术,中国建筑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展示了“国家队”的良好形象。
  而在长江、黄河、松花江等一条条奔腾汹涌的河流上,中国建筑则一次次架起长虹,完成天堑变通途的壮举。位于武汉西四环线的汉江特大桥同时拥有三“最”:主桥面总宽43.6米,为世界同类型桥梁之最;混凝土箱梁采用的牵索挂篮重达280吨,规模为国内之最;主跨360米,是千里汉江之上主跨长度之最。中国建筑人全力攻关、日夜奋战,终于战胜滔滔汉江,完成一次筑梦之旅。对中国建筑人而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们日常生活最真实的总结和写照。
  达海 |
  2013年10月,中建筑港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国家深海基地项目,担负起为“蛟龙号”建家筑巢的重任。作为我国唯一的深海基地,该工程既包括码头、引堤等海上工程,也包括陆上科研基地和母港,对环境要求高,施工难度大。项目部优化设计、精研方案,不仅确保了“蛟龙号”母船安全靠泊,还最大限度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生态,在水工领域打造了一个标志性建筑。
  洋山深水港15年建设传奇落幕在即,中国建筑人用15年时间,缔造了一个“沧海桑田”的神话——将孤悬东海之上的大小洋山岛,打造成现代化的洋山深水港。从一期工程开始,项目部员工乘坐着租来的渔船,凭借“吃三睡五干十六”的精神,开始了征服洋山岛的征程。15年砥砺,中国建筑以高水平、高标准实施这项国家战略性工程,在海上“种”出一座世界最大的自动化码头。
  除了上天、入地、通江、达海的“神功”,中国建筑在科技兴国的伟大历程中,留下的丰碑还有很多。为运算能力超过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曙光“星云”建造新家,为领先世界20年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天眼”布设“神经”和“血管”……无数的科学奇迹在中建打造的空间里诞生,当人们为科技绽放的光芒喝彩时,同样被历史铭记的,还有幕后甘于奉献的中国建筑人。


  擦亮国家名片
  在世界舞台上,中国有两张毫无争议的国家名片——高铁与核电。
  高铁建设 |
  1978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日本考察新干线时犹在感慨:“像风一样快,我们现在很需要跑!”短短三十多年,从无到有,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高铁终于跑出每小时350公里的冠军速度,中国建筑人也在高铁建设这条艰难长路上奋力奔跑,从一片空白跑出了满眼锦绣。
  哈大高铁是贯穿东北三省的第一条高速铁路,是目前中国纬度最高并地处高寒地区的一条高速铁路,施工工艺复杂,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汇聚。中国建筑首次试水高铁建设,面对的就是这样一条高难度线路。面对极低温施工挑战和错综复杂的征地拆迁问题,中国建筑整合资源,转化优势,挑战极限,奋勇争先。在正式通车前的试运行测试中,凭借列车通过线路段运行时速386公里的成绩,中国建筑首战即完胜另外两家高铁建设经验丰富的公司,拔得头筹。
  在高铁站房建设领域,中国建筑更将房建领域的绝对优势充分放大,在高铁沿线缀下一颗颗璀璨明珠。在被誉为“亚洲第一站”的南京南站,中建的建设者科学统筹作业,严格质量控制和标准管理,围绕大跨度屋盖网架滑移、站房装修色系研究等11项课题,制订技术创新专项方案,开展课题攻关。原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在看到中建研发的同步滑移系统时,连声称赞“中建了不起”;原铁道部总规划师郑健高度评价南京南站的样板推进工作,并把中建的钢扶手施工列为标准,要求在全国铁路站房建设中推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全国各地的建设、铁路管理部门,也纷纷组团前来观摩学习。
  虽然中建进入高铁甚至铁路建设领域的时间很晚,但是同后来居上的中国高铁一样,面对与传统路建企业的竞争,中国建筑诸多方面已呈赶超之势。如今,在我国纵贯南北、连接东西的国家高速铁路网中,中建参与了哈大、沪杭、石武高铁和高铁武汉站、南京南站等38项重大工程,其中包括20个高铁项目,高铁建设里程达1000公里;还打造了高铁武汉站、南京南站、天津滨海站交通枢纽等一批现代化的高铁站房,让万里神州近在咫尺。
  核电工程 |
  30年前,中国建筑以承建大亚湾核电站为契机,率先进入核电建设领域;30年来,从“跟着走”到“自主化”再到“走出去”,从“常规岛”到“核岛”再到“双核岛”, 9座核电站在中国建筑人的汗水浇灌下拔地而起。当世人惊呼中国核电“直线超车”时,凭借实力和速度一起实现赶超的,还有与核电工程有不解之缘的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是核系统外唯一一家独立承建核岛土建工程的建筑企业,连续30年不间断的核电施工管理经验,积累了一大批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同时具备多种技术路线核电项目的施工管理能力,包括法国M310及其改进型CPR1000、俄罗斯VVER、欧洲EPR、美国AP1000、中国“华龙一号”。 核电土建施工技术领先,拥有50项专利技术、24项省部级以上工艺工法,15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已经投用的台山核电站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是我国首次采用EPR三代核电技术建设的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中国建筑承建的首座核电站核岛工程。中国建筑在台山核电站项目中实现的重大技术突破主要有:EPR核岛内安全壳C60/75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制,EPR核岛堆芯所使用关键材料“牺牲混凝土”配合比的研制,核辐射区域防护材料“重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 EPR核岛内安全壳预应力缓凝浆的研制。项目先后荣获50余项荣誉,其中国家级荣誉7项、省部级荣誉9项、市级荣誉15项。
  “华龙一号” 核电站拥有双层安全壳,可确保放射性物质不外泄,可以抵御相当于商用大飞机撞击的意外攻击,厂区可抵御不低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地震震级……拥有30年核电工程建设经验的中国建筑,正在全力打造“华龙一号”这张代表中国核电技术的国家新名片。
  打造国门工程
  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开始,中国建筑就与国门工程结下深厚渊源。中国建筑人的妙手匠心,让世界领略了中国风采。
  刚刚实现通航的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是华中最大航空枢纽,更是国内交通换乘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交通中心,施工难度在湖北城建史上极为罕见,而工期却被机场原有运营设施拆迁延误了17个月。面对重重困难叠加的不利局面,中建建设者精心组织、科学调度,施工高峰期开展“万人大会战”,连续10个月单月施工产值过亿元,最终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创造了又好又快的“天河速度”。
  河南新郑机场T2航站楼是继上海虹桥机场之后,全国第二个集城际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连接的机场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中建三局作为总包方,既要破解高难度施工难题,又要全面协调38家分包单位,在中原大地再扬铁军威名。
  在深圳机场T3航站楼主楼工程中,中国建筑提出“深圳T3、创建鲁班、争当标杆”的响亮口号,强化计划管理,优化施工方案,仅8个月就高质量完成29.2万平方米主体结构施工任务。
  而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落地,北京新机场项目作为国家战略的一环,地位更加举足轻重。在北京T1-T3航站楼建设中建立卓越功勋的中国建筑,此次再擂战鼓,由中国建筑承建的北京新机场停车楼及综合服务楼项目部,为完善新机场服务功能、扮美新国门再立奇功。
  曾有人做过统计,中国境内3/4的重点机场都出自中国建筑的手笔。作为典型的“高、大、精、尖、特”工程,机场建设领域的王者地位不仅是中国建筑实力的象征,更是其与中国开放发展同频共振的见证。
  历史壮阔,史书恢弘。中国建筑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创造者。在你汗水筑就的每一座高楼、每一条大路、每一架长桥、每一个深港中,我们读懂了担当,读懂了责任,读懂了你用自己方式讲述的中国故事——一个大国复兴、和平崛起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