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国家记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正式开放

发布日期:2022-07-18
【字体:打印

  守护国家记忆,传承民族文脉。近日,中建集团旗下中建八局承建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正式向社会开放,开放近470万件档案,馆内陈设的“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大型主题档案文献展览”“兰台翰墨 家国春秋——明清历史档案展”“盛载千秋——明清档案装具陈列”“守护国家记忆 传承民族文脉——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历程”等4个展览,也将面向个人开放参观。

搜狗截图20220718090729.png

档案春秋

中央级国家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于1925年,是专门负责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

微信图片_20220718090932.jpg

  新馆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祈年大街9号,总建筑面积9.91万平方米,地下四层,地上十层,是一座具有档案保管、保护、利用、展示、研究、学术交流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档案馆。

微信图片_20220718090936.jpg

  新馆规划为ABCD四个区,A、C座为展区,B、D座为后勤保障,馆藏跨越550余年,共1000多万件(册),包含明清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珍贵档案。

  庄重雍容

  建筑设计尽显文化气息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建筑形体组成源于中国传统高台建筑的空间格局,为减缓主体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压力,主入口做成内凹式,顶部结合以抽象的斗拱造型形成的叠涩,既突出主入口空间,又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符号韵律的立面特征,建筑整体风格舒朗庄重,大度雍容。

微信图片_20220718090941.jpg

  主体建筑一侧的副楼顶部,以大片的玻璃内透藏书阁作为主要立面装饰,既丰富建筑立面细部,又隐喻国家历史典藏文库建筑的身份。

微信图片_20220718090944.png

  新馆设计考虑环境文脉和城市肌理,让空间富有生气,米黄色洞石纹理细腻,竖立的形象仿佛徐徐打开的奏折,外立面的24枚玉玺纹样雕刻和入口铜门三角六棱窗纹样暗合馆藏文物的来源特征,裙房转角部位神似大片书架,展现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自身独特的文化气息。

  攻坚克难 

  匠心建造精品工程

  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施工车辆进出受限,现场作业面狭小,施工组织难度大,地下核心库区域管线密集等难题。

微信图片_20220718090951.png

  △预拌流态固化土回填施工技术

  根据设计,新馆需打造22米超深基坑,项目研发混凝土溜管转折分级全覆盖施工技术,创新采用预拌液态固化土溜槽回填解决高密度城市核心区狭小场地建设难题。

微信图片_20220718090953.png

  △钢结构BIM效果图

  项目主入口采用凹字形设计将大跨度钢桁架和反斜面斗拱幕墙相结合,项目创新运用数字化预拼装,仿真吊装、逆向建模等技术,精确计算出斗拱幕墙各尺寸数据为钢桁架安装及吊装施工提供有力数据保障。

微信图片_20220718090956.jpg

  △空调机房

  馆藏以纸质档案为主,项目创新应用全空调空气系统,低紫外线照明设备,漏水和温湿度自动监测装置使得室内温度、风口风量、平均照度及照明功率密度均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每一件珍贵档案干燥、整洁、安全存放。(企业文化部,中建八局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集团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  |  账款事项投诉公告
信访投诉平台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