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这是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集中收治医院,是托举千人生命的“安全岛”,更是点燃千万希望的火之光。
中建三局二公司(下文简称二公司),是承担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单位之一,投入千名管理人员及劳务工人,扛起9000平方米建设任务。
这是一场“铁脚板”信仰的全员感召。
在工程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二公司领导坐镇指挥下,一个个二公司人冲破重重困难,“逆行”回汉,奔赴施工现场。
这是一个“铁脚板”精神的现场练兵。
施工现场,一名名共产党员冲在最前线,坚守在最辛苦的岗位,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10天日夜攻坚,让不可能变成现实。
这是一次“铁脚板”传奇的崭新续写。
二公司人万众一心,统筹“大兵团”作战能力,终不辜负全国千万“云监工”的众望,续写了新时代的“铁脚板”传奇。
逆行而上,打响火神山战“疫”
军运会的欢呼呐喊还未走远,武汉以另一种方式再次成为全国焦点——发源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在这个冬天以惊人速度蔓延。
1月23日,武汉决定参照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建设火神山医院。中建三局按照政府部署,第一时间召集在汉单位召开筹备会,即刻筹备各项施工资源。
二公司迅速出击,建立应急建设协调小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樊涛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自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范先国、副总经理郑承红等领导挂帅领阵,统筹公司相关部门及参建分公司,安排布署人员入驻、物资协调。
“我在武汉,我加入!”召集令甫一发布,请战之声纷至沓来。
基础设施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总经理马春桃接到通知后,穿上外衣就往外跑,边跑边打电话召集员工。之后,他未离开工地半步,经常通宵作战。参战10天后,他接到局里一项活动通知,看着被泥土浸染分不清颜色的裤子,不好意思地说:“穿成这样参加行吗?”
智能公司接到指令负责建设火神山医院项目的医疗专用系统、信息设施系统等智能化系统,10名骨干技术工程师放弃休假到岗工作,开始了不眠不休地设计,挑战脑力与体力极限,仅四天时间,融汇着他们心血的10个版次、112份图纸设计滚烫出炉,为现场施工提供了样板和基础。
当“基建狂魔”的赞誉成为全网热搜,建设者自知,奇迹背后是等量的艰辛。流淌在二公司人基因中的“铁脚板”精神,是支撑这群建设者负重前行的驱动力。
高举党旗,集结党员突击队
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奔赴一线。高举在最前面的,一定是那面猎猎作响的鲜艳党旗。
疫情爆发之后,党和国家做出指示,要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大任当前,党员先行。1月25日,二公司临时党支部成立,一支骁勇善战的党员突击队在火神山火速集结。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樊涛生与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自信,分别担任党员突击队队长及副队长。他们带上安全帽和口罩,坚守一线,融入火神山医院千人建设大军之中。
“我是一名党员,一定要冲在最前面!”严杨在安装公司南通项目工作,每年只有春节能回到湖北襄阳老家与家人团聚。得知中建三局承建火神山医院,他主动请缨回汉支援。家人不舍,他便在除夕中午,瞒着妻子,独自驱车返回武汉,先投身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又转战雷神山建设。
“咱们是党员,有困难也必须上!”当火神山医院即将开始进行排水管道安装,一个难题却摆面前:工人需要钻到集装箱下面的缝隙里进行安装作业。而集装箱板房距地面只有30cm,非常狭窄,再加上连日下雨,地面潮湿。工人面露难色。“党员带头干!”机电安装团队乃东语气坚定地说。1月30日,33名党员带领400多名工人钻入地缝中作业。当日晚上,施工范围内的全部排水管道顺利安装完成。
在一次次攻坚克难的过程中,红色信仰彰显力量,党员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我是党员我先冲”成了这场“铁脚板”新征程中的最强足音。
踏平黄土,完成极限挑战
庞大的医院工程绝非一日建成,微小的肺炎病毒却随风扩散——这分明就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赛跑。
此刻,二公司人却必须站在这个赛道上。3.4万平的火神山医院,二公司承建任务几乎占到三分之一,承担着包括智能系统设计、土建工程、集装箱改造安装、管网水电安装等多项工作内容,其中遇到的难题不胜枚举。
火神山医院地基来不及打混凝土层。现场路面凹凸不平,最大高低差近6米,集装箱吊装搭设无法保持水平稳固,难以进行。工业公司执行总经理胡远航已36个小时没有合眼,但听到工人的抱怨,他紧急召集开会讨论模拟方案和分析受力,最终提出解决策略:先在地面上铺设两根坚硬的方管,用以填补坑洼造成的高度差,再在方管上面铺一层厚厚的钢片,确保集装箱搭设均匀着力。搭设过程中,工人用水平吊线逐一测量,不断校正。最终,搭建的集装箱病房比混凝土平面更加整齐划一。
华中公司需要将396个集装箱在外区拼装好后,运输到场内吊装,集装箱类型繁多,沟通起来耽误时间。项目经理王颖把不同类型的集装箱进行编号,极大地提高了拼装效率。“1区需要一个4号箱,请安排押车送来。”在建设微信群里,王颖这样的语音每天要发上百条。
此外,工地周边只有一条主干道,三家施工单位共用一条运输主路。王颖和同事当起了“人肉红绿灯”。他们采用单项对流的方法,在中间预留一条应急车道,并根据现场施工情况,优先安排急需材料先入场。
工期紧张、建材缺乏、人员复杂……二公司的建设大军凭着一股“铁脚板”的硬气,踏平黄土,完成了这场极限挑战。
完成交付,点燃万千希望
“六六载,铁脚传奇再出征,建证战疫争先魂;上甘岭,注定过程备艰辛,胜利丰碑史留名;红旗展,明日会师开怀饮,日后弄孙有豪情;鼓干劲,持续接力战天地,只为驱魔添虎翼!”
2月3日凌晨1点,看着十日建成、顺利交付的火神山医院,樊涛生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诗作,题名为《“铁脚”逆行 拓印“火神”》。
遥望1966年,二公司奉命从四川渡口调迁至贵州平坝,91名员工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12天行军1000多里来到昆明,成就“铁脚板”之名。
近一个甲子已去,“铁脚板”威力却不曾减弱,且有了新的诠释和表达——是十天里被泥土浸染的裤子,是挑灯夜战呕血而成的设计图,是离家而去不忍回头的背影,是工作36个小时布满血丝的双眼……
不仅仅是亲历者,这场战役牵动着二公司每一个人的心。无数建设者守在手机的另一端,守在电视机前另一侧,时刻关注着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每天,一波波温暖真挚的留言涌入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后台,为一线建设者加油打气。
关注火神山医院建设的,还有千万的武汉市民,甚至全国人民。
安装公司员工汪静文用手机记录下火神山日记,在视频网站累计观看量近百万,超过万名网友为她点赞;央视新闻新媒体对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进行24小时直播,超五千万网友当起“云监工”,远程关注着火神山医院一点一滴地变化。
“看到房子一点点长大,就觉得有了希望。”一位武汉市民留言说道:“火神山来了,春天就不远了。”(中建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