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多年来,中建科工始终坚持创新文化引领,不断加大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持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我们以模式创新拓展业务边界,从单一钢结构安装公司发展到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检测“五位一体”的钢结构企业,再到集投资、研发、设计、建造、运营“新五位一体”的科工集团,实现从钢结构到“钢结构+”;以科技创新引领业务升级,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等科技奖项;以管理创新激发组织活力,持续推进流程变革、组织变革、绩效与激励机制变革、IT变革、财经变革;以体制创新深化国企改革,在“科改示范行动”的专项考评中,连续两年荣获双A“标杆”评级。改革创新是决定中建科工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这句话已浸入全体科工人的骨髓中。
一、培育创新文化,强化创新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文化犹如肥沃的土壤,是创新事业的根基。中建科工始终注重创新文化的涵养和培育,不断强化员工的创新意识。
根植创新基因。位于创新之都深圳,创业早期,中建科工的前辈们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锻造了铁骨铮铮、创新超越的精神品格,涌现出以陆建新为代表的一批时代工匠。他们秉持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创新求变,在攻坚克难中将中国钢结构施工技术推向世界领先。创新基因悄然刻进了中建科工“铁骨仁心”文化的DNA中。
增强创新自觉。中建科工王宏董事长在2008年公司内部会议上就提出,弘扬“铁骨仁心”文化,就是要大力发扬拼搏、创新、法治“三种精神”,创新文化旗帜鲜明地成为企业文化内核之一,成为中建科工人的集体自觉。公司还倡导开门办企,积极“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向优秀外部企业和兄弟单位学习。举办“学习华为”系列培训班,在全司范围内就变革思路开展宣传宣讲,为公司推进管理变革做了思想上和能力上的准备。
制定创新战略。中建科工将制胜法宝归纳为“四个引领”,其中就包括创新引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任务教育,让“创新引领”成为共识。在公司历次五年发展规划中,均专项部署创新工作,特别是“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创新发展能力行业领先的战略目标。在企业文化专项战略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拓宽企业文化落地路径。
二、健全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动能
中建科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思想、体系、队伍和资金等方面加强保障,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引导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长效机制,持续激发创新动能。
健全激励机制。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研究“科改示范企业”相关政策,充分解读宣传,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探索实施 PDT 项目负责人制、成果转化分红、员工持股、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享等一系列有效激励创新的机制,增强研发人员的使命感、获得感、成就感。
健全容错机制。中建科工倡导容错的创新文化,抓实抓细研发人员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员工聪明才干。开设预研项目,先开一枪,确认方案可行、效益可观之后,再放一炮。建立研发项目调整和终止机制,对于已立项但过程中发现环境变化较大的,可以调整研发路线、研发内容或者及时终止研发任务。
健全保障机制。中建科工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科研团队建设,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增强。近三年,研发投入增长了1倍,研发投入强度由3.03%提升到3.49%。在一系列创新激励举措下,中建科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进一步激发了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
三、宣传创新典型,营造创新氛围
抓好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工作,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政治优势和宝贵经验。中建科工通过选树宣传创新典型,持续营造创新氛围。
开展创新活动。举办科技大会,发布创新成果,隆重表彰在科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给予他们英雄般的礼赞。抓好创新工作室建设,打造博士创新工作室、蓝领创新工作室等。推动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征集评选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鼓励微创新、小发明,营造创新光荣的大众创新文化。
选树创新典型。持续选树陆建新、冯清川等先进典型,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通过先进事迹巡讲、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在全司范围内营造争相创新的良好氛围。开展青年创新创效大赛,邀请获奖团队作交流分享,宣传固化创新创效经验,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加强创新宣传。组织开展创新业务媒体开放日活动,邀请媒体记者实地深入公司创新业务产业园“探秘”,集中报道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感受中建科工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和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接下来,中建科工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集团党组重要部署和本次会议精神,继续以创新文化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力争为集团“一创五强”战略目标达成贡献更大科工力量。(中建科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