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铭刻历史记忆传递家国情怀

发布日期:2021-04-29

918纪念馆.jpg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占地面积58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0平方米。纪念建筑以一座巨大的残破台历碑体的形式出现,碑面日期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碑面记载“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打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该工程方案创意来源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贺中林教授,中建东北院负责完成碑体及内部展馆设计。1991年建成后成为沈阳市标志性历史纪念建筑,至今已接待国内外参访者数十万人次,并被确定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进攻北大营,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纪念地,一座高 18米、重数千吨的残历碑静静矗立,清晰记载着90年前那一晚的风起云涌、山河怒动。

  极富冲击的视觉,更具张力的表现,饱含感情的演绎……在跨越历史时空的对话中,中建东北院的设计师们匠心独运,设计“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追寻历史足迹,铭刻历史记忆,打造红色丰碑,吹响奋进号角。

ca3148cedf0c6aa8fff1a9761834954.jpg

永载史册的记忆

  1931 年 9 月 18 日晚,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随即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突然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史称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激起中国的举国愤慨,各地迅速掀起抗日救国的浪潮。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率先举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1931 年 10 月起,党组织先后派遣 230 名党团员到各部义勇军中工作,还从反帝大同盟、互济会、反日会等进步团体中选派一大批骨干到义勇军中从事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逐渐成为东北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后又发展成东北抗日联军。

跨越甲子的建证

  跨越一甲子,“九一八”的隆隆炮声,仍然震撼着每一名炎黄子孙的心灵。1991 年,九一八事变 60 周年,沈阳市政府决定筹建九一八事变陈列馆。中建东北院根据工程方案创意,负责完成残历碑碑体及内部展馆设计。

  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将设计创意变为现实,难度很大。残历碑为高 18 米、宽 32 米、厚 10 米的异形建筑,仅斜悬外墙就重达 2000吨,且内部开辟三层展室,加大了设计难度。中建东北院设计师们认为方案很好,可以帮其实现。中建东北院设计师们为亲身投入到这一极具纪念意义的建筑而感到热血沸腾,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全身心开展工作,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为实现当年施工、当年落成创造了条件。

34b67ebb0661fc05ad44fccf28bd140.jpg

  在设计上,设计师们突出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和影响,坚持一个“残”字,用残破的 1931年台历形象,展现历史真相,凝练历史沧桑,提醒国人牢记国殇、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奋发自强。

  为了体现历史的厚重感,设计师们把台历放大 130倍,正面后倾,上下透视收分变形,表面饰以粗犷的花岗岩石,壮观的形象犹如一座倾危的城门,雄奇、险峻。为了体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历史悲剧,设计师们用笔魂墨泪刻录史实,在碑面布满弹孔痕迹,将弹洞所构成的形象组成呐喊状的骷髅形象,醒目、悲壮。

  原日伪所造“爆破点碑”水泥物倒放其下,象征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碑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辟三层展室,采用四根顶梁明柱撑挑斜悬外墙,用朴实无华的建筑材料构筑室内空间,浓缩展示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暴行和东北民众奋起抗战的内容。

  1991 年 9 月 18 日,沈阳市举行了“九·一八”事变纪念馆落成仪式。残历碑甫一建成,即成为沈阳市的红色地标。

举世瞩目的扩建

  1997 年 9 月 8 日,中共沈阳市委确定在“九·一八”残历碑北侧,扩建一座大型的“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建筑设计方案面向全国招标,规划建设期 2 年。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最终确定了两院院士齐康的设计方案,中建东北院负责改扩建施工图设计工作。中建东北院秉持设计匠心,传承红色基因,全力以赴做好设计工作,赋予建筑以骨架和生命,实现从空间到精神的升华。

  残历碑及北侧所在地分别是公路和铁路线,场地狭长,根据国家规范,需在改扩建的纪念馆中间开辟一条 4 米宽、5 米高的消防通道,这直接影响纪念馆展览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为解决消防通道问题,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沈阳市文化局的展览考虑,把解放前的陈列都调整到地下室展览,把胜利以后的历史都转入地上,既符合国家规范,也确保展览的连续性。”曾主持“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工程施工图设计任务的中建东北院原建筑专业室主任王罗回忆道。

  新馆于 1998 年 3 月 28 日破土动工,建设及布展历时 470 天,于 1999 年 9 月 18 日正式开馆,同时更名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突出历史事件凝重、严肃的气氛,表现白山黑水的地域特色,大气磅礴、警示后人、形象鲜明,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惨遭奴役、奋起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画卷。

  馆内充分结合用地狭长的特点,密切联系展览内容进行设计,从序厅通过白色石级引入地下,石级下十四盏明灯象征十四年抗战历史,从苦难到抗争的展览均安排在地下展厅。通过白桦林大空间实景展览的布置,将人们自然引导到地面上,观看地面展厅象征胜利的展览内容。整体线条流畅,不留雕凿痕迹。

家国情怀的接力

  作为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的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观众数千万,年接待观众达 100万人次,已成为对广大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举办重大抗战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之际,中建东北院的党员干部也前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瞻仰公司曾经参与设计的九一八事变残历碑,缅怀革命先烈,追寻历史记忆,感受红色血脉,牢记央企担当,凝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力。

  从 1931 年到 2021 年,短短 90 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在党的领导下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望来时的路,眺望远方的路,牢牢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号”这艘巨轮正破浪前进、扬帆远航,驶向更加光辉的彼岸。怀揣国家情怀、流淌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中建人,也将持续服务国家战略,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建力量。(中建东北院供稿)

策划制作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 技术支持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部 电话 : 86498118 86498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