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军魂匠心 筑梦航天

发布日期:2021-07-16

  中国酒泉市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绿洲,坐落着我国第一个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它是我国最早建设的综合型火箭、卫星发射基地,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港。它圆了中国人千百年来想要探索太空的梦想,同样也承载着无数中建人的心血和汗水。

  1994年,中国建筑承接中国第一个太空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空港建设任务。初进大漠,时任中建八局太空港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的蒲新荣倒吸一口凉气。

  迎接他们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残酷无情的风沙,他们喝的是含沙的浑黄水,吃的是没有青菜的水煮挂面,睡的是冰凉的通铺。由于气温不适、水土不服、生活不便,几乎人人都要经受感冒、拉肚子、流鼻血三关考验。

  当时有一位叫戴萍的青年女职工,大学毕业后来到大漠,一下车就被恶劣的环境吓到了。当天夜里,她睡在逼仄的屋子里,听着风沙敲打门窗的阵响,吓得一夜未眠,第二天就向项目团队要求调离工地。

  但在随后的工作中,她看到了身边党员干部坚守岗位的执着,深受教育和启发,思想发生了转变:“我们干的是把中国人送上月球、去探望‘月宫嫦娥’的伟大工程,我为今生能干这样一个工程而感到自豪。”大漠气候恶劣,工程结构复杂,项目采用的钢筋混凝土多筒体框架结构体系设计,更是世界航天发射建筑史上的首创。蒲新荣带领着项目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提出“合格不算合格,优良才算合格”的质量标准。1996年5月,质检员在检查中发现一支劳务队伍砌的承重墙对标一般标准是合格的,但是按照项目部制定的内控质量标准来看却不合格,项目团队当即作出返工决定。

  1997年6月项目竣工,创造了三项世界第一、一项亚洲第一、三项中国第一的建筑奇迹。工程分别荣获中国建筑业最高质量奖——鲁班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1月9日傍晚,坐落在我国西部巴丹吉林沙漠这块神秘土地上的中国太空港,灯火辉煌。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的钢大门徐徐拉开,长征F2火箭托举着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向火箭发射靶场缓缓驶去。

  1月10日1时,随着一声口令响起,神舟二号飞船凌空而起,直冲云天,飞向浩瀚无垠的太空。望着飞升的神舟二号飞船,在现场观看的中建人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艰苦创业、科技为先、忘我奉献、铸造精品”的精神,同样体现在中建八局海南分公司总工程师卢育坤身上。

  2010年,卢育坤担任国家重点工程海南航天发射场项目经理,承建的是代号501工程的长征五号火箭总装垂直厂房,是当时世界上最高(101米)的工业厂房,建设中需要搭建93米单层高空钢屋盖,并且要建设世界最重(562吨)的复合平开钢大门,也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钢铁之门”。

  卢育坤带领技术团队,研发了百米高空钢结构屋盖结合建筑自有设施的“免支撑”安装技术、平开重型钢大门三维多点同步组合吊装系统安装技术、火箭专用新型多级自控活动平台安装及调试技术,圆满完成了厂房的安装;技术经过多名院士组成的鉴定团队认定为世界领先。不仅保证了质量、安全,更缩短了20%的工期,节省了30%的成本。

  2016年11月,长征五号火箭在厂房内垂直组装完成后成功发射。“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建造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建筑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认定为中国建筑重大科技成果。

  通过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中国的航天梦强国梦正在一步步实现。

  这里面,也凝结了无数中建人的智慧和汗水。在逐梦航天路上,中国建筑修建了全国四分之三卫星发射基地,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到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再到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基地,中建人始终秉初心、持匠心,为运载火箭筑家,用建筑烙刻逐梦太空的脚印,拥抱更广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