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超:妙手绘蓝图,忠诚写担当

发布日期:2020-12-14 【字体:打印 新浪微博 微信

  立足西部大地,坚守创作一线30余年,他将传承弘扬创新中华建筑文化的使命,担当在肩;将满腔爱国之志,倾注于城市蓝图,书写着时代乐章。他是我国恢复高考以来,西部地区在建筑创作一线成长起来的首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赵元超,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西北院”)总建筑师,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最美科技工作者、优秀勘察设计师、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地与香港互认建筑师;陕西省首届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当代百名建筑师;APEC中国建筑师;第三代西部建筑师优秀人物;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扎根西部,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传承弘扬中华建筑文化是他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他把报国之志、爱国之情,融入到建筑创作实践,用忠诚和担当、智慧与才能,描绘着新时代城乡建设事业的宏伟蓝图。

  爱国历来是具体的行为、务实的行动。创作一线,坚持城市大于建筑,适宜胜于创新;坚持“自然优于人工,品质高于风格”。

  在西安历史轴线“长安龙脉”上,“西安行政中心”以“血脉相连”延续了城市肌理,以“四方城”创造出现代化的办公环境。轴线南端的“陕西自然博物馆”以地景建筑方式,完美处理了新老建筑关系。“陕西省图书馆”刻意保护了唐代地形,以典雅的建筑形象成就了西安最具现代精神的经典建筑。“西安城墙南门广场整体提升工程”的“心脏搭桥”,塑造了新的城市开放空间,成为老城复兴建设和保护的示范。“西安浐灞商务行政中心”在昔日生态重灾区建立现代化办公综合体,极大改善环境品质。跨越半个多世纪对话的“西安人民大厦整体改扩建”,既保护了建筑遗产整体风貌,又使其焕发出新活力。陕西省委办公楼、杨凌国际会展中心、西北大学图书馆、西安国际展览中心、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站楼、西安金石大厦、西安欧亚论坛等项目都是对城市现代化和地域多样性的积极尝试,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特征。 

  他潜心探索自然生态下的 “深耕苦旅”。“圣地河谷”寻求着立体城市和新型城镇化途径;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上“延安大剧院”“延安市历史博物馆”“延安市民文化中心和行政中心”,既立足现存环境,又为新城发展奠定主基调。塞上江南的“宁夏党委办公区建筑”,西部情怀的“石嘴山市科技文化行政中心”;山体中谦虚守望千年大佛的“须弥山博物馆”;还有“六盘山游客中心”“老龙潭博物馆”等,恰如其分地融入自然环境,又提升整体环境。

  西安浐灞生态区行政中心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和“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建筑金奖”;杨凌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陕西省图书馆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奖”;延安大剧院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金奖、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金奖;西安南门广场综合提升改造项目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金奖、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铜奖;西安人民大厦餐饮会议中心改扩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新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工程获“建国60年建筑创作大奖”;西安行政中心和陕西省自然博物馆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等。

  他的作品,生于阳光,出于土地。获省部级以上优秀工程一等奖30余项,获建筑学会、行业系统大奖多项。他是陕西省获奖级别最高、数量最多的建筑师。

  有坚守,有情怀,更有着对建筑师梦想的执着追求。

  中西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建筑市场及环境等有较大差异,在设计师市场 “北上广”“东南飞”的时代,他选择了留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崇洋媚外的建筑思潮和文化氛围侵袭着大部分设计师,他始终坚定与捍卫着中国文化的自信;在担任中建西北院总建筑师20多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创作一线,孜孜不倦地带领团队,奋战在一系列重大城市建设工程的创作任务中。

  他经历了祖国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的40年,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他先后主持设计大中特型项目100多项,创作了许多独具场所文脉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在所在的中建西北院团队,目睹和切身感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为弘扬中华建筑文化,从一名优秀设计师向大师、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的创作历程。

  在增强“四个自信”、国家朝着“强起来”和为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他不忘初心、持续探索特色创作之路的信念更加坚定。他以爱国的情怀与使命担当意识,潜心探索中国自然生态下的建筑形态,致力于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创作。他的作品既有浓郁的传统地域韵味,又有时代的精神风貌;既有“西部”特征下的城市特色,又有呈现出视野开阔、风格各异的特点,表现出包容与和谐,传承与创新。

  “和谐传承共生,合作创新共赢”是中建西北院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传承与创新已成设计师行为自觉。建筑设计是定制化、个性化的,是持续创新的。每一项工程都凝聚着建筑思想的持续探索和升华创新,都有着思想理论的引领。

  他不仅倾情创作,还将自己的创作思想、价值观和孜孜以求的探索实践形成了理论。比如,他追求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大道至简,自在、无形,淳朴自然;建筑“和而不同”,相互协调而又尊重彼此差异性;建筑谦让,适度、适宜,与环境相通相依,和谐共存……他形成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独特建筑思想和理念,呈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城脉、人脉和文脉的DNA。

  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在办公建筑专业集成技术中研究中取得重要成就,并成为多个科研项目的带头人。他还将老一代建筑师的作品创作思想、理念系统梳理、系列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原创价值。他并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建筑行业的各项活动,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制订,主编及审定行业标准10余项。多次参与陕西省重大工程的决策评审工作;评审全国重大工程近20项;在重要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近30次。

  兼任中国建筑“勘察设计序列首席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建筑高等院校建筑学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全国优秀工程行业奖评审专家、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会长,陕西省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等社会职务。

  在兼任各种社会职务的平台上,赵元超以建筑创作激励人,以职业的坚守和创作的坚韧影响人,鼓舞着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和莘莘学子,为国家建设事业做出了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