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层层波。梯田的千百条“⽥埂”,如⾏云流⽔,潇洒柔畅,与巍峨群山融合在⼀起,呈现出让⼈怦然⼼动的优美曲线。
近日,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汉阳古琴台,一片银色“梯田”铺展开来,吸引世界的目光。这片“梯田”的真容是中建三局承建的武汉琴台美术馆,目前该建筑已完工,傲然挺立于月湖畔。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建筑设计灵感源于“起伏的山丘”“银色梯田”,是一座极具独特性、互动性、体验性的大地景观建筑,场馆设计以自然地形的造型减轻了建筑对湖面的压迫,地下空间与地面层更有机地连为整体。
走进美术馆,目之所及尽是极富现代工业风的“高级灰”,给人以素朴、典雅之感。不同于大多数展览场馆,琴台美术馆竟看不到一块大理石、瓷砖等装饰,甚至灯具也全部采用镶嵌式藏于混凝土顶板内,将“极简风”“隐形力”发挥到极致。
“为了实现建筑整体素雅、轻奢的独特的设计风格,美术馆顶部、墙面全部采用了被称作‘素颜混凝土’的清水混凝土,其一次成型的特性使得整体建造过程如同‘画国画’一般,一旦落笔便无法修改。”项目副经理王林介绍。
为此,项目运用BIM技术为全专业排版,采用定制型钢背楞WISA模板,将清水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无任何涂装、瓷砖等修补手段,整个琴台美术馆的清水混凝土得使用面积更是达到7.2万平方米,创下了国内单体清水混凝土使用面积之最。
丘地起伏欢 层叠接云端
行走于美术馆内部,错综复杂的空间布局与屋顶起伏变化的“棋盘格”结构令人如同置身幻境,仿佛每踏出一步,身边的空间都会随之变化。
为了呈现“层峦起伏”的效果,美术馆二层采用大跨度曲面屋顶,自由双曲面清水混凝土壳体结构,屋顶无一处“标准单元”。
项目总工范立介绍,“为了满足整体大跨度要求的同时打造出高低起伏的山体造型,我们采用密肋梁结构,屋顶被划分成近1万个约1平方米的“棋盘格”,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可以确保在支撑起整个复杂双曲面屋面的同时,满足屋内空间的大跨度需求。”
工程建造挑战着设计和建造的极限,“如果说一般建筑的计算是数学题,这座建筑就是解奥数。”范立说。
项目团队应用BIM三维建模技术和测量机器人获取每个“棋盘格”的空间三维定位数据,并对屋顶3万块密肋梁的标高进行精确计算,采用“多标高贝雷架平台+精准标高满堂架+双曲面模板背楞”的方式,打造出复杂双曲面的屋盖结构,将如同自然山体般的造型完美呈现。
山中有洞天 孤树守日月
从高空俯瞰琴台美术馆,会发现屋顶上分布着三大一小四个“洞”,屋顶上蜿蜒的银色栈道与“大洞”连通。
三处“大洞”均为弧形露台,与美术馆室内观展空间相连,方便观众随时去往馆内或屋顶栈道。“屋顶露台和栈道让室内外相互贯通,增加美术馆的互动性。”王林介绍,有的露台附近将设置咖啡厅、休息区,让场馆更具“可参与性”。最小的一个圆洞为天井,伫立着一棵“孤独的树”,艺术气息浓厚,未来将作为观展的休息区域。
此外,4.3万平方米的偌大展馆内,不仅几乎看不到支柱横梁,甚至找不到水电管线的踪影。“玄机其实都藏在这些墙里。”范立说。为了不破坏建筑整体的“极简风”,带给游客沉浸式的观赏体验,项目团队将墙体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墙体本身是超大展览空间的支撑结构,而其内部的“空腔”中,水电、通风、消防等各类设备线路皆埋伏于此,用于保障美术馆的正常运转。
“看似简单的设计,当时却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范立说,混凝土夹心层净空仅有40厘米,如何将管线密布其中成为“拦路虎”。为此,项目团队研发了一种“内置管线的空腔双墙内侧模板加固装置”,工人即使处在夹墙外也可以实现对空腔墙内的管控,将“极简”进行到底,也将最大的空间留给艺术品。
月湖琴声起,山峦美如画。“梯田”流淌的屋面蕴含着匠心力量,中建人不断拓展幸福空间,匠造湖畔地标,勾勒艺术梦想。(中建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