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正式进入整体验收阶段

发布日期:2022-10-10
【字体:打印

  近日,中建集团旗下中建一局承建的全国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正式进入整体验收阶段。

微信图片编辑_20221008204431.jpg

  沙漠坚守,只为乌梁素海的那抹绿。中建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规划、系统治理,三年来,在乌梁素海上游乌兰布和沙漠种植4.2万亩梭梭,在乌拉山区域累计增加植被3.3万亩,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4233”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模式

微信图片编辑_20221008204431.jpg

  内蒙古乌梁素海,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也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承担着调节黄河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气候等重要功能。但前些年沙漠侵蚀、矿山无序开采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治理流域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包含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沙)、乌拉山南北麓林草生态修复(林草)、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山)、乌梁素海海堤综合整治(湖水)、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污染综合治理(田)等5种业态、7个子工程,工程难度大、治理种类多、施工环境艰巨。其中,沙漠治理面积位居全国同类工程之首。

微信截图_20221008201856.png

“4233”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模式

  中建一局项目团队采用“4233”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模式,即“四步走标准化沙漠治理”“林草修复两大神器”“矿山三重治理”“海堤整治三步施工”,各业态治理多措并举、相辅相成,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泥沙流入黄河,推动流域内3.7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致力实现流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沙漠治理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重现

微信图片编辑_20221008204431.jpg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前

  治理前的乌兰布和沙漠荒漠化严重,生态系统失衡,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自然条件恶劣。

  项目团队创新研制轻型敷草压沙机械,以机械压沙为主,辅助以人工压沙,恢复自然植被。从而提升了北方防沙带生态功能,沙尘暴、沙漠迁移减缓,有效减少进入黄河泥沙量,保护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已在沙漠中铺设草方格约3100万个,种植梭梭树等苗木1500万株,铺设沙漠道路160公里。

微信图片编辑_20221008204431.jpg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后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原貌

微信截图_20221008201856.png

矿山修复前

  由于曾经无序的铁矿开采,导致当地水土流失、草场沙化十分严重,水质受到污染,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的农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如何采取科学的手段加以恢复,是修复工程的一大难题。项目团队通过采用削坡、三联防护技术以及崩塌体清理→防护堤导流→泥石流物源镇压清运→生态修复四步走等方式,恢复矿山植被、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消除地质灾害。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共计修复矿山面积70.64平方公里。

微信图片编辑_20221008204431.jpg

矿山修复后

乌拉山南北麓林草茂盛

微信截图_20221008201856.png

乌拉山植被修复前

  治理前的乌拉山同样生态破坏严重。为有效开展林草修复工作,项目团队将防护林与经济林相结合进行种植,形成林草结合生态型防护网。

  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已完成区域森林植被19446亩的种植,有效减少区域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乌拉山南北麓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水平。

微信图片编辑_20221008204431.jpg

乌拉山植被修复后

乌梁素海海堤安全整治

微信图片编辑_20221008204431.jpg

乌梁素海海堤修复前

  治理前,乌梁素海海堤路被湖水和山洪冲蚀严重。

  项目团队进行综合整治,对原海堤加高培厚、碾压、护坡,保障了乌梁素海海堤安全,改善了当地管理运行条件。截至目前,项目团队修缮海堤路68.76公里,填筑275万立方米。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乌梁素海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局部Ⅳ类,水体由轻度富营养状态改善为中营养状态,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微信图片编辑_20221008204431.jpg

乌梁素海海堤修复后

  中建集团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力度,推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企业文化部,中建一局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集团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  |  账款事项投诉公告
信访投诉平台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