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琼州海峡,碧空万里,水天一色;俯瞰海口江东新区,楼宇矗立,一片繁荣景象。在这里,一座形似“海南云顶 江东云环”的建筑已然耸立——这就是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承建的海口江东发展大厦。项目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标志性建筑,为海口江东新区提供办公、综合服务、企业孵化及配套商业等重要功能。
数字赋能 智造“海南云顶”
项目建筑整体外观呈“鸟巢”之形、“流云”之态,既环保节能又感观通透,实现人与海、城市与自然的共融。
项目团队充分发挥EPC全流程服务能力,邀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邵韦平大师主持设计打造,提取了象征自由的元素“云”,在楼体中错层分布设计“云层”。建筑层间飞檐采用双曲异形铝板,远远看去宛如彩色飘带,轻舞飞扬、灵动多姿,使建筑摆脱了单调。外立面则采用LOW-E双银玻璃幕墙,美观大方、内外通透,在独特的设计表达中保持了纯粹质感与商务风格。
项目团队从方案规划到施工设计均采用BIM三维模型完成,实现施工各专业的BIM协同管理,准确表达数以万计非标结构、幕墙构件的空间定位关系,用更加立体可视化的模型指导现场施工,将复杂的“云顶”造型完美呈现。
节能减碳 构筑生态绿地
建设伊始,项目团队便确立了“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的目标,并将其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
项目团队致力打造“立体绿色建筑”,结合建筑形体和海口热带气候特点,搭建地面绿化、中央下沉庭院、屋面景观广场和屋顶艺术花园的多层次立体绿化系统,在增添绿色空间的同时实现建筑有效“降温”。
在功能上,项目团队采用区域集中供冷系统,为大厦带来“绿色数智化”清凉,一股股冷气从供冷站点通过管道输送至江东大厦,顺利实现不开空调就能享受宜人温度的设想。这一方案节约了600平方米的制冷机房等面积,年减排二氧化碳1300吨,比常规方案能效提高20%。此外,项目团队在环形屋面敷设了3848平方米光伏板,其总装机容量达880千瓦、年发电总量70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700吨,为海南自贸港江东新区打造减“碳”增“绿”新典范。
匠心雕琢 破解技术难题
在主体钢结构施工中,建筑北区的大跨曲面倾斜弯扭拱形结构是一道棘手的难题。这个结构跨度超过35米,矢高大于5米,自带6°倾角的异形结构,对安装定位要求极高。
项目团队成立技术攻关小组,通过走出去对标学习、超前策划,将关键施工难点逐个突破。通过对钢结构拆分模型进行拼装方案设计,技术攻关小组最终确定了“搭设临时支撑,高空散拼”的吊装方式,极大提升了建设效率与便捷性。在施工过程中,小组对钢结构构件的加工生产、进场验收、现场安装进行全周期数字化监测,通过提前进行安装模拟,确定结构施工顺序、稳定性及变形分析,并采用全站仪、水准仪等进行外悬挑钢管的安装,确保整个拱形钢结构安装“天衣无缝”。项目也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钢结构金奖。
海口江东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半,对建筑抗震要求高。项目团队创新提出高位隔震的建筑结构建造理念,在首层和二层之间设置隔震层来连接上部的钢结构以及下部的混凝土结构,通过162个隔震支座将建筑结构与地面软连接,以达到抗震要求。但由于隔震层层高有限,加上每个隔震支座重量达1370公斤,支座的水平与垂直运输格外困难。经过多次研讨与前期试验比选,技术团队创新采用了隔震支座后安装技术,当上部钢结构安装完成后,采用千斤顶将后安装隔震支座上部结构顶起,完成支座受力的重新分配,确保结构的安全性。相关成果被项目团队总结为“高烈度设防区城市开放窗口建筑数字建造关键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巢筑绿意浓,流云伴江东。海口江东发展大厦目前已正式投用。作为海口江东“门户”,其为海南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入驻,成为海南总部经济区集聚人气的新标杆,“筑”力海南岛封关运作。(中建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