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集团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谋划、系统推进集团干部人才工作,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植人才之林,蓄“繁花”之势。本期为您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科技研发序列首席专家肖绪文。
△肖绪文在项目现场指导技术工作
从三线建设的基建工程兵战士到建筑业转型的领航者,从建筑施工技术的突破到绿色建造理念的拓荒,一位院士的足迹始终与国家建设发展同频共振——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
他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何为“大国工匠”,更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做些有意义的工作”的执着追求,为中国建造持续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与力量。
扎根一线从战士到院士的赤子之路
1953年生于陕西的肖绪文,人生轨迹始终镌刻着时代的印记。1969年,初中毕业的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作为施工一线的木工、放线工参与三线建设;1973年,他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77年,他大学毕业回到部队,当时正值国家百业待兴,本来被安排在师部机关工作的他,积极要求奔赴一线,前往施工连队担任技术员,投身于火热的工程项目施工中。回忆过往,他将三线建设中艰苦而充实的一线工作经历视为“最珍贵的历练”。
△青年时期的肖绪文
1983年,这支部队集体整编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为肖绪文长期稳定地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科技研发与管理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此间他先后担任中建八局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中建集团科技部总经理等职务。五十余年来,他从工程一线做起,主持和参与了百余项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积累了丰富的设计施工经验,多项工程获得鲁班奖和詹天佑奖。撰写出版了《建筑施工手册》《体育场施工新技术》《建筑工程绿色施工》《中国建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十余部专业书籍,其中,《建筑施工手册》被誉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十部著作”之一。 2013年,肖绪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肖绪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科技之路初心不改坚守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技工作的源头活水,也是企业发展的牢固根基。肖绪文经常教导学生:坚持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建筑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建造技术的持续创新,涉猎新知识,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是从业者保持活力的要诀。
他潜心钻研,矢志创新,多年来躬身践行在工程一线。早在八十年代初,在负责承建的多项大型工业厂房施工中,创新大型预应力屋架制作和结构滑模施工工艺,研究和推广应用屋面防水施工新技术,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九十年代进入我国基本建设热潮后,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带动,在济南建成“八局一条街”的成果;进入新世纪,作为中建八局的总工程师,提出了大科技发展战略,先后在山东省农行大厦、火箭测试厂房、国际会展中心、大型机场、体育中心和红旗河沟隧道等重大工程的施工中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退休后,他仍然不辍耕耘,持续探索解决建筑工程领域技术难题的思路和方法,带领研究团队针对房建工程领域的工程防水渗漏治理、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连接、多位一体外围护结构体系等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
他执着于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中国建造水平,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他秉持科技兴企、质量强企的科技工作思路,将质量取胜落实到企业科技管理中,将百年大计、质量为先的理念镌刻在一张张图纸、一摞摞砖瓦中。他始终坚持在变化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用“知行合一”的基层实践锤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日复一日“将复杂的事用简单的方法去做精,简单的事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做好”。
△肖绪文在项目部办公室审阅图纸
技术报国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建智慧
“土木工程建设始终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有所作为,正是赶上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才有了发光发热的舞台”。肖绪文紧跟行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中国建造未来发展之路,深刻诠释了“将个人事业融入国家发展”的报国情怀。
△肖绪文在香港大学陆佑堂作主题报告
他是国内最早提出和倡导绿色施工、绿色建造理念的专家之一。早在2003年起,就开始关注并开展绿色施工的相关技术研究,“十二五”期间,主持完成了我国绿色建造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建筑工程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23年,主持完成了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重点项目《绿色建造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编制形成国内第一部《绿色建造发展报告》。他认为,绿色建造应当紧跟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排放、提高效率、保障品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他主持编制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建筑工程绿色建造评价标准》等多部国家和行业标准,在事关建筑行业发展的重大议题上,他提出的发展建议先后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和首肯。他说,“中国建造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建造速度和建造能力的提升,更在于能否以绿色匠心锻造工程的优异品质,以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肖绪文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行活动
72岁的肖绪文,至今仍奔波于实验室与施工现场之间。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三线建设工地照片,那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精神的原点。从“构木为巢”的文明初心,到绿色发展的时代使命,他始终将个人奋斗嵌入国家发展的年轮。(人力资源部,企业文化部,科技与设计管理部,中建产研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