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集团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谋划、系统推进集团干部人才工作,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植人才之林,蓄“繁花”之势。本期为您推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首席大师、中建西南院总工程师冯远。
她,1978年考入大学,便在力学测算、保障建设安全的土木工程领域深耕,巾帼不让须眉。她,扎根西部建筑设计一线的43年,以钢筋为笔、以水泥为墨,从大跨空间结构到复杂高层建筑,力求用合理的结构表现建筑美。她,践行社会使命与担当,在抗震救灾中以专业技术冲锋在前,为百姓住得安全舒心积极建言献策。她,便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建筑结构首位女性大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
如今,完成了100余项工程设计、建筑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的冯远这样总结自己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我从不满21岁入职,在普遍认为内容枯燥、加班常态的建筑结构技术工作中,慢慢懂得了如何去享受挑战和过程,把技术创新变为快乐。”
技艺铸梦 大跨体育建筑的实践与钻研
△刚毕业工作的冯远
1961年12月出生的冯远,在四川省建科院的科研试验氛围中成长。1982年从重庆大学工民建专业毕业,同年进入中建西南院工作,从此与大跨结构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冯远向结构骨干讲解体育建筑
在业界对空间结构认知度不高的1991年,年轻的冯远主持了人生中第一个大跨度建筑——德阳体育馆。在该项目中,冯远大胆采用了对角线长度达105米的双曲抛物面双层钢网壳结构,并亲自通过实验验证设计出能抵抗水平推力且可适应转动的“凹式橡胶支座”,一举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使其成为当时国内同结构形式中跨度最大的体育馆。项目因造型新颖、结构独特,被收入《全国建筑结构优秀设计图集》和《世界建筑结构设计精品选——中国篇》,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设计积累了宝贵经验。
△德阳体育馆
每一次突破,冯远都在刷新自己的“赛场纪录”:
2001年设计端部悬挑长度达32.75米且上人使用钢网壳屋盖的重庆袁家岗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荣获全国优秀工程铜奖。
△重庆袁家岗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
2005年设计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椭球型索承单层网壳屋盖的常州体育会展中心,荣获全国优秀工程金奖,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常州体育会展中心
2009年国内首个自主设计且最大跨度铝合金单层网壳结构的中国现代五项赛事中心游泳击剑馆,研究成果也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现代五项赛事中心游泳击剑馆外景
2011年首创设计大开口车辐式索承网格结构的徐州奥体中心体育场。
△徐州奥体中心体育场
2014年首次在国内设计了全刚性屋面索穹顶结构的雅安天全县体育馆。
△雅安天全县体育馆屋顶结构
2017年设计全球悬挑长度最大的大开口车辐式索承网格结构、同时为我国跨度最大的弧形巨型桁架空中连廊作为屋盖支承的郑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入围了2024年度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大型建筑奖。
△郑州奥体中心体育场
2019年设计全球首例大开口索穹顶结构的成都凤凰山足球场,于2023年获英国皇家结构工程师协会世界结构大奖。
△成都凤凰山足球场
她身体力行地表达着对大跨建筑的喜爱:“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大跨建筑则是舞动的音符,它们或刚健、或轻盈,建立在严谨的力学原理基础上,充分考虑功能、建筑形态和美学等要求,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
冯远带领的高性能大跨度空间结构团队在结构体系创建及设计方法创新上取得重大成果,包括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参与科研项目《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冯远带领的团队在党中央、国务院开展的“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中,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取得成绩离不开对事业的热忱,她常常告诫团队:“想要做好一件事,努力是必须的,但热爱是更重要的。”
△获得世界结构大奖
△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守望生命 抗震技术前线的坚守与力量
冯远说:“建筑物的安全性,始终应该是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遵守的底线。”
△冯远在泸定,进行地震震害调查
我国地震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地调查获得准确客观的震害资料是非常必要的。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冯远率领团队深入震区,在余震频发的危险环境下,不顾安危地穿梭、往返于震损建筑中,观察、测量、拍照,准确地记录下真实的震害资料,经过组织整理分析后,撰写了《来自汶川大地震亲历者的第一手资料——结构工程师的视界与思考》专著,为后续建筑抗震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继汶川地震后,2010年玉树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冯远都率领团队前往灾区开展了震害评估和调查,其中芦山地震当天即赶赴至震中。
△冯远编写的抗震救灾专著
2022年泸定地震发生后,冯远带队克服了疫情、余震等困难,分批次组织对泸定、康定等5个县市20余个乡镇300余栋震损建筑进行了评估考察,编写的考察报告为主管部门的赈灾救济、灾后重建等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以考察报告为基础又组织撰写了《“9·5”泸定地震建筑震害辑要与思考》,为建筑抗震、减隔震研究提供了不少的资料。2024年西藏定日地震发生后,冯远不畏高海拔、高寒等恶劣条件,精心组织团队,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每日驱车奔波二百余公里、工作十余小时,高效地完成了定日地震重灾区的应急评估调查工作,作为组长编写的应急评估总结报告,为自治区住建部门的震损评估和灾后重建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
多年来,冯远持续进行抗震研究,参加了国内外40余场地震防灾学术会议,通过学术报告与专家同行交流研讨、探索抗震技术,力争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抗震事业发展。
民声之桥 肩负行业代言的责任与担当
△央视网《你好,委员》节目采访冯远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履职近10年来,冯远聚焦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热点痛点问题,围绕科学有序合理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加强执行合理工程建设周期、完善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第三卫生间、“韧性城市”、提高住宅及老旧小区品质等议题,提出近20件提案和建议,尤其是关于建筑工程设计收费的议题,已提出4次。上述提案有的已成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参加IASS国际学术会议
四十余载栉风沐雨,回望过去初心不变,冯远作为建筑结构工程领域首位女性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以工程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致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历年来,冯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世界结构大奖、全国工程设计金奖和中设协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等30余项奖项,担任《建筑结构学报》《Steel Structure》《空间结构》《建筑结构》等多本学术期刊编委,兼任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在IASS国际会议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100余场,还先后获评抗震救灾优秀总工程师、当代中国杰出工程师、四川杰出人才奖等荣誉,积极为我国建筑行业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审核项目设计图
从业43载,无论获得何种荣誉或担任何种技术岗位,冯远始终坚守在结构设计实践和研究的第一线,总是忙着解决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培养青年技术骨干、组织学术交流、编写技术规范……但对于冯远来说,虽感任务艰巨,更觉幸福万分。(人力资源部,企业文化部,科技与设计管理部,中建西南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