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龙川核电基地车间内,一个身着白色工装的背影正躬身检查焊缝。
防护面罩上映着跃动的焊花,他忽然举起强光手电,光束定格在某处微凸的焊缝上。“小张,这个咬边长度超3毫米了。”他的指尖轻轻摩挲焊缝:“核岛要扛60年的风霜,容不得半点侥幸。”说罢转身走向焊接工位,从工具箱里取出焊枪:“看好了,焊接时要让铁水在母材多停留一下。”远处传来新型激光焊机的蜂鸣声,与他手中老式焊枪的嗞嗞声交织成独特的交响。
他,就是中国建筑旗下中建二局所属中建电力核级焊工、高级技师,掌握有焊条电弧焊、氩弧焊等6种焊接方法,手持10余项焊接资质证书,扎根一线19年,先后在岭澳核电站、台山核电站、防城港核电站、石岛湾核电站等国家重点核电站从事重要钢构的高精度焊接工作的核电工程核岛焊接技能“大满贯”,也是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程克辉。
图为程克辉正在焊接45度不锈钢管
勤勉:努力才有收获
1984年,程克辉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2岁的他以焊工身份站在岭澳核电站建设工地外,望着对面的钢构丛林,暗下决心:“我要努力尝试在平凡的人生里创造一些不平凡!”
图为程克辉正在进行45度碳钢管焊接
“小程,过来搭把手!”师傅的喊声穿透嘈杂的机械轰鸣。程克辉小跑着钻进钢衬里作业区,刺眼的弧光中,老师傅们正用焊枪在核岛内壁“缝制”着精密焊缝。“师傅,焊接手法怎么才能控制好形状呢?”午休时,程克辉捧着饭盒凑到老师傅跟前。老师傅用筷子在沙地上画出轨迹:“看见没,焊枪虽小,但要保证精度、准度却不容易,要想确保焊接‘手眼合一’,手臂力量是关键。”
从那天起,工地角落多了个举哑铃的身影。清晨五点,程克辉咬着牙将哑铃一遍遍举过头顶。他凭着一股韧劲,一步步锻炼手臂稳定程度,一点点啃各项焊接技术,经过努力,他从开始需要别人指导才能完成一条焊缝,到后来独自完成,再到最终指导车间焊工实现焊缝更完美——从学徒到出师,仅用了6个月。
高温下的焊火蒸烤、胳膊上未曾消去的水泡痕迹,共同见证了程克辉的成长。2009年,程克辉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的民用核安全考试,取得了核级资质证书,接下来的时间,他先后掌握了焊条电弧焊等6种焊接方法,累计考取了碳钢等10余项焊接资质证书。
极致:勇攀技能高峰
十年磨剑终成锋。2016年,采用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防城港核电站建设现场,36岁的程克辉迎来职业生涯最大挑战。建设节点要求2个月内必须完成3号核岛钢衬里底板焊接,层层筛选后,只有程克辉具备焊接钢衬里底板的资质和条件。
图为程克辉在进行45度碳钢管焊接
“老程,整个项目就你有资质进行焊接。”面对新的挑战,程克辉用缠着纱布的手指划过焊缝示意图:“交给我吧,保证不耽误工期。”
盛夏时节,在55摄氏度的密闭焊接车间,程克辉手持焊枪与时间赛跑,反复试验,调节参数,每隔三分钟就要用仅有的一条手帕擦去汗水,绝不允许一滴汗珠沾染焊缝。他暗下决心,“经我手的每条焊缝都必须一次合格,绝不能耽误现场工期!”
两个月后,他以一己之力,完成了3个人的工作量,提前5天完成52块平均焊缝长度11米的钢板焊接,焊缝累计达到572米,且全部一次性通过X光射线检测,焊接合格率100%——他亲手焊接的钢衬里,将为大国重器筑起核安全的铜墙铁壁。
创新:研发助推发展
“传统焊工拼手艺,现代工匠靠智慧。”程克辉一边埋头苦练焊接技术,一边自学焊接理论知识。工作之余,他带领团队研发出20余种工装,“防变形、防错边、防焊穿”,这些工装如同精巧的助手,在控制材料成本、减少人工工时、提高焊接质量和合格率方面大显神威,让焊接车间焕发新生。
图为程克辉在车间进行牛腿焊接
2016年,中建二局迎来《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许可证》续证大考。程克辉作为重要组成人员,参与了该项工作中“牛腿的反变形工装夹具设计”“牛腿的组装顺序”两项创新活动,并带领班组成员挑起了模拟件焊接的重任。
牛腿模拟件焊接量非常大,内部结构复杂、空间狭小,工艺要求变形的尺寸误差范围不超过3毫米,难度非常高。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模拟件焊缝经过专家评审,合格率达到了100%,工件的变形率不超过0.5毫米,助力公司成功续证,成为我国核系统外唯一一家具备核电站核岛钢衬里施工资质的土建施工单位。
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程克辉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组建。通过自主研发包括MAG自动焊、TIG自动焊、激光焊等创新工艺,并在多个项目上进行应用,提高焊接效率50%以上,降低施工成本30%以上。当《程克辉工作法》被收录进全国总工会教材时,这个名字赋予了中国工匠精神新的诠释。
传承:培育焊将英才
工匠精神传承始终是程克辉放在心头的头等大事。随着对焊接理解的深入,他主动申请到公司焊培学院当教练。白天手把手教技能,晚上面对面教理论,培养了一支为核电建设服务的高质量技能人才队伍。2020年,作为教练,程克辉承担起培训参加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焊工的重任。
图为程克辉在焊培室为学员们讲解焊接要点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焊培学院操场亮起第一盏灯。程克辉握着秒表站在跑道上,看着徒弟朱瑞峰年轻的身影在晨光中拉练——这是他为朱瑞峰制定的“115计划”里的“1”,在体能训练结束后,他会带着朱瑞峰进行15个小时的专项练习,在他看来,焊接不仅是手上的功夫,更是意志的淬炼。
最终,他时年20岁的徒弟朱瑞峰最终以广东省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晋级全国决赛,取得全国前十名的好成绩。墙上的训练计划表密密麻麻打着红勾,记录着师徒俩连续八个月15小时专项训练的轨迹。
三年后的春天,全国建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焊工决赛,他再次作为教练带队参赛,在所有获奖的15名学员中,程克辉团队占了8名,其中一等奖就有2名。
弧光闪烁的培训车间里,程克辉正俯身调整学员的防护面罩。玻璃后的眼睛仿佛与二十年前的自己重叠:那个在岭澳核电项目大门前震惊的少年,如今身后站着三百多名核级焊工。他们中有人参与华龙一号钢衬里焊接,有人捧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更多人默默守护着核岛钢衬里每道焊缝的质量安全。
如今,海风依旧吹拂着北部湾畔的防城港核电站,3、4号机组正将清洁能源送往千家万户,5、6号机组也将开始建设。程克辉仍将坚守最初的梦想和使命,带着更多新学员走过钢衬里廊道,焊枪划过之处,又一道完美焊缝正在生长,如同匠人精神的年轮,镌刻着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坚实足迹。(中建二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