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你】全国劳动模范杨毅辉:在大国基建经纬线上编制中国创新坐标

发布日期:2025-05-21
【字体:打印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一间会议室里,驻津央企中建六局高级工程师杨毅辉正通过视频会议与项目团队进行技术交流。即便处于假期,他仍坚持每天与施工现场的同事们连线,沟通了解施工信息,并及时提供技术指导。

3.jpg

  24年来,杨毅辉扎根工程项目建设一线,以创新攻克技术难关,以匠心丈量祖国山河,先后主持重庆鼎山长江大桥、重庆郭家沱长江大桥、三淅高速公路、鹤大高速公路、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沙特阿拉伯交通隧道等十余个重点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2025年五一前夕,这位“基建尖兵”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戈壁起征途:从施工员到领军人

2.jpg

  2001年,杨毅辉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工程施工员。工作没多久,他被派往位于新疆哈密的一个公路工程项目。

  在戈壁滩上,狂风卷着砂砾,气候十分恶劣,杨毅辉常裹着军大衣伏在项目简易工棚里工作。“那时,我白天扛着测量仪来回跑,晚上就用柴油发电机发电照明,整理施工技术数据。”杨毅辉说,正是经过这样的历练,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工程项目建造实践经验,也树立起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为后来持续技术攻坚、成长为技术领军人奠定了基础。

  “遇到技术难题并不可怕,每一个技术难题都蕴含着创新的机会。”杨毅辉说。2010年,重庆鼎山长江大桥打雷嘴隧道项目施工面临巨大技术难题:上方公路隧道与下方轻轨隧道开挖间距不足3米,公路隧道和轻轨隧道均为双洞双向,且下方轻轨隧道左右洞开挖距离不到1米,开挖难度较大。采用常规导洞法施工难以满足项目进度需求,同时,隧道上方有多座老旧房屋建筑,极易因施工造成倒塌。如何安全快速完成隧道施工?工程师们犯了难。

  面对技术难题,杨毅辉带领项目技术团队在施工现场安营扎寨,采集大量数据,经过反复试验和论证,创新采用一种减振爆破+静态爆破技术方案,确保隧道上方房屋建筑结构不受破坏,确保隧道质量和施工安全,使工期提前2个月。“在大型基建项目建造中,我们的施工有时候要像外科大夫‘做手术’一样,必须做到胆大心细,敢于创新施工方法,严格把控细节!”杨毅辉说。这项科技研发成果推动我国复杂地形隧道施工技术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技术破坚冰:创新赋能的顶梁柱

  在杨毅辉的办公电脑里,有一个命名为“科技成果”的文件夹,里面记录着他24年来在工程项目建造中的创新历程。从鹤大高速项目尾矿渣筑路技术实现“变废为宝”,到重庆市郊铁路江跳线项目运用“BIM+GIS构建的数字化智能系统对项目进度进行整体控制;从重庆郭家沱长江大桥项目主跨720米路轨两用悬索桥百余项技术成果,到在沙特隧道项目中将喷射混凝土损耗率从80%降至20%左右……每个技术突破背后,都藏着艰辛的攻坚故事。

7.jpg

  创新不止步,杨毅辉在重大工程项目中见招拆招,持续突破建造技术瓶颈。在国内跨度最大的路轨两用钢桁梁悬索桥——重庆郭家沱长江大桥项目建造中,时任项目总工程师的杨毅辉带领团队创新研发硬质岩层组合切割开挖技术、先猫道后索鞍技术、荡移法提升主塔索鞍施工技术、锚碇锚固系统定位支架预制技术、长江浅滩连续荡移架梁施工技术、钢桁梁加工制造数字化拼装技术等,确保了长江大桥的优质高效建造。该项目在大跨度路轨两用钢桁梁悬索桥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获得12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

  “他的创新从来不是纸上谈兵!”以色列特拉维夫绿线轻轨项目技术人员评价杨毅辉说。在特拉维夫绿线轻轨项目投标期间,为夯实工程技术方案,杨毅辉两赴特拉维夫市,在高温下踏勘现场,交通导改方案多次修改优化,让管线迁改成本降低23%。在冲刺阶段,他与团队每天奋战17小时,最终赢得以方专家的认可。收到中标通知书时,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红了眼眶。这不仅是中国基建打入中东市场,更让中国标准在地中海畔扎下根。

  匠心传薪火:人才孵化的守望者

  2020年,中建六局劳动模范杨毅辉创新工作室成立。“借助这个平台,我可以结合生产实践带领年轻技术人员开展更多创新创造,用心传承技术本领!”杨毅辉说。

  杨毅辉对待工程项目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负责到底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徒弟们。担任项目负责人的王晓宇回忆:“为研究尾矿渣筑路施工技术,师傅曾连续多日守在施工现场,通过反复试验检测,调整填料碾压参数及含水率,最终获得最佳碾压厚度及碾压参数,使得这套施工技术成功落地!”如今,王晓宇也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工程师。

5.jpg

  “他经常手把手教学,不仅教技术,更教我们思考方法。”青年员工马林回忆起建设国外一个交通隧道项目的场景:“面对沙漠地区罕见的硅质砂岩,师傅没有直接给出施工方案,而是带着我们在超过40摄氏度高温的沙漠里边实地勘察,边研究方案,并引导我们进行思考。经过观察发现,使用传统炸药难以保证爆破效果,而液体炸药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

  采用“现场即课堂”的培养模式,杨毅辉带领年轻团队在3个月内攻克爆破技术难关,大幅提升隧道掘进效率。“传授技术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必须带着员工到施工现场去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只有在实践中学,在实际操作中练,他们才能学会真本事。”杨毅辉说。

  如今,杨毅辉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中国建筑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为中国建筑领域的人才孵化器,培养出大批技艺精湛、素质过硬的技术人才。

8.jpg

  从渤海之滨到五湖四海,从技术新手到工程专家,杨毅辉步履不停,始终奔走在工程项目建造一线。当被问及何以保持创新热情时,他望向办公室墙上的工程地图:“每个项目都代表着新机会和新挑战,我将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让越来越多不可能成为可能!”(中建六局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集团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  |  账款事项投诉公告
信访投诉平台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