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力“中国建造”奔向“中国智造”之路上,他已经走了16年,并且还在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他坚持科研创新与重大工程攻关,组织参与“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课题30余项,形成多项重大科技成果。编写标准、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185项(发明专利96项)。
他深入北京中信大厦、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武汉东湖深隧等数十个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牵头开展技术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累计服务工程建筑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获全国劳动模范、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他是王开强,中建三局总工程师,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十六年来,王开强始终活跃在一线施工现场,查看技术试点应用,改进研发思路。他常说:“以科技赋能‘中国建造’,为人民拓展幸福空间,这是我一生的热爱和追求。”
图为王开强获全国劳动模范
云端里的“大国重器”
超高层建筑能够强化城市地标印象、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需求。但在数百米的高空施工,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施工组织均与常规建筑截然不同,需要建筑科技方面“脱胎换骨”的创新。
2009年,同济大学博士毕业的王开强怀揣着“拔高天际”的理想,加入中建三局。“研发更先进的装备,将分散的建筑机械设备、设施与工艺进行集成,实现类工厂的立体流水作业”,这个念头在王开强的脑中不知转过多少遍。
历经无数个日夜的研发,“高层建筑重载型施工作业集成平台”终于呈现在人们面前。它是一个庞然大物,足有七层楼高,把众多零散独立的设备机具进行整合,将以往交叉互扰的高空作业变成封闭空间内协同高效、井井有条的施工工序,被誉为“空中造楼机”。
央视《大国重器》栏目称赞:“其以安全、高效、绿色节能的绝对优势,领跑全球超高层建筑建造”。
图为王开强在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项目向国外考察专家介绍“空中造楼机”
为了保证创新成果高效、安全使用,每次新款造楼机投用,王开强均坚守在现场亲自指挥安装、调试及首次顶升。从福州世贸大厦到无锡国金中心,从武汉中心大厦到天津现代城大厦,从北京中国尊到沈阳宝能大厦,10余个超高层地标项目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无论寒冬酷暑,王开强始终带领团队坚守在造楼机上,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争先精神与责任担当。
经过多年提档升级,如今的“空中造楼机”承载力达数千吨,可抵抗17级飓风,最快可达到3天一个结构层的施工速度,极大提升建筑施工的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水平。
为核电建造添“新利器”
2024年5月29日,中建三局联合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全球首创的华龙一号反应堆厂房施工集成平台,在广东陆丰核电站6号机组圆满完成首次顶升。王开强带领团队多年的技术研发和上百次的方案优化在这一刻“开花结果”。
这一路走来实为不易。为解决传统核电厂房建造技术存在的作业面受限、垂直运力不足等问题,王开强带领团队深入建设一线,从零开始,系统学习核岛结构与施工特性,积极探索民用先进建造技术与核电施工相融合。他秉持严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团队成员在每一个系统设计、方案编制及试验实施中都力求精益求精。
经过不懈的努力,王开强团队全球首创“华龙一号反应堆厂房施工作业集成平台”,其具有整体自爬升、多层作业面服务全阶段、设备设施集成、作业环境友好等显著特征,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核电建造解决方案。
“核岛平台”应用以来,吸引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英国NNB电力公司、法国电力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前来调研。这个核电建造的“国家名片”,正助力中国核电建造走向世界。
开创极端人居环境新纪元
我国西南高海拔地区占国土面积1/4,是国防安全、资源开发、科研考察、文化旅游重地,2024年超6000万人次进入该地区,但是低温、低压、低氧导致人们出现头痛、呼吸困难、心肺功能损伤等高原反应,严重影响高海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福祉。
“研发高海拔地区室内类平原环境的‘零海拔屋’,有效应对高原反应,拓展高原幸福空间,是中国建筑的使命,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王开强说。
他希望构建一个密闭的建筑空间,通过向空间内注入加压空气,使室内的压力和氧气水平与平原地区相当。然而,如果要在5000米高原实现室内“零海拔”,建筑每平方米的承载是一般建筑的20倍,建筑漏气率标准是一般建筑的上百倍,且要在密闭环境内,保持室内压力、氧气、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在健康、宜居水平。
2018年,王开强团队奔赴西南高海拔地区,从和田洛浦到喀喇昆仑,从念青唐古拉山到冈仁波齐峰,从雪布达拉山到珠峰大本营,他们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一边深入调研当地自然条件、配套基础设施,一边开展科技攻关,没有一个成员掉队,行程覆盖新疆、西藏、川西、青海60%高海拔地区。
经过900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2020年11月,他们带着原理样机奔赴海拔4483米的西藏那曲开展户外试验,低压、低氧、大风、降雪,室外条件极为艰苦。他们连夜优化试验方案,在零下20摄氏度的帐篷里记录试验数据。一条棉裤、一个保温杯、一碗小米粥和一屉小笼包成为团队的“续命四件套”。由于连续作战,王开强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血氧饱和度一度不足50%。历经20多天、近400小时的连续运行,样机试验顺利完成,各项指标均达预期,高原“好房子”从理想照进了现实。
从帕米尔高原上的红其拉甫营房,到南极内陆冰盖之巅的昆仑科考站;从世界最高铅锌矿,到珠峰脚下的保障中心;从安全等级最高的国网特高压换流站,到世界上难度最大的CZ铁路,一座座“零海拔屋”成为雪域之巅的“生命方舟”。
图为王开强在广州参加第41次南极考察启航仪式
“攻坚原创技术,没有终点,需要不断突破。”王开强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他依旧保持对科技创新的热爱,以永不言弃的信念始终坚守科研一线,以攻坚克难的斗志不断攀登科技高峰,让“中国建造”更有“科技范儿”。(中建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