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慧心营造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发布日期:2021-11-29
【字体:打印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首都北京正式开馆。

  开馆以来,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来到这座展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精神殿堂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洗礼。

  这座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的党史展览馆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批准建设的。从2018年8月26日展览馆举行奠基仪式、9月10日工程正式开工,到2021年5月5日正式竣工,历经近1000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指导下,包括中国建筑在内的各参建单位和有关方面艰苦奋战、顽强拼搏,协同攻关、精益求精,共同完成了党史展览馆的建设。

  从展现盛世华章的盛典舞台,到见证中国共产党孕育的北大红楼,到重现“一大路”的嘉兴火车站,再到回望百年党史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建筑勇担央企职责使命,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全力完成建党百年各项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用实际行动为党的百年华诞增光添彩。

  为了奋力实现“与时俱进,别具一格”的建设要求,用前沿科技赋能展览馆观展功能,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中国建筑派出子企业中建安装旗下中建电子承建该场馆智能化工程建设任务。

  按照集团部署,中建安装迅速响应,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安排中建电子从全国各地迅速抽调经验丰富、素质过硬、能力出众的管理人员,组成了精英项目团队。自2019年9月15日进场,仅用不到100天就完成了200余个品牌、上千类专业产品、上万个不同应用点位、10余万件各类专业设备的选型、搭建、集成,并在建设任务完成后持续做好维保工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有关负责人称赞,中建电子对展览馆项目作出了重大贡献。

赓续初心  精筑庄严肃穆的“精神殿堂”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步入序厅,巨幅漆画《长城颂》气势雄壮,在1919平方米的空间内,更显大气磅礴。

  “为了让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身临其境感受那段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领略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我们通过‘声’‘光’来打造沉浸式体验,营造序厅内的庄严氛围。”会议系统负责人张福军说。

  进场前,张福军带领项目团队先运用软件进行数字声学建模,精确配置场馆的长宽高、拟选用的吸音材料、拟安放音响设备位置等参数信息,构建起虚拟大厅。其后,项目团队经过十多次试听、调整和校正,得到最佳的声音设计方案。

  “得出理论上符合要求的方案仅仅是第一步,实际使用时还要根据现场人数、会议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现场调试时,张福军反复走在庄严肃穆的大厅中,耳畔一遍遍响起《国际歌》的雄壮旋律,他要确保每到一处听到的声音清晰、音色饱满、力度均匀、音量适度,引导项目团队调出最理想的声音效果。“身处大厅庄严肃穆的氛围下,听着‘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铿锵誓言,时时刻刻都受到共产主义神圣使命的感召,光荣自豪感油然而生。”

  与普通场馆顶部固定的照明设备不同,党史馆的部分展厅需满足会议、活动等不同场景的灯光需要,做到灵活调整。对此,项目团队为每一个场景设计了灯光方案,根据方案在顶部环廊上空预留了灯光点位和线缆,后期只需控制滑动设备吊起临时灯光,确保任何时刻会场亮度最佳。

  在进行顶部灯光及相关设备安装、检修时,安装人员需要爬上离地面10多米高的马道平台,在距离建筑顶部仅有30厘米处进行顶部灯光及相关设备安装、检修。“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汗水混着尘土沾满脸都来不及擦。”张福军说。

  场内的光影要向场外实时清晰传递,项目团队要把20多条复合光缆从楼顶穿行至一楼和负一楼,搭建电视转播通道。“精装修已经做完,要在不破坏外表的情况下从建筑物内穿针引线,这考验着我们的‘绣花功夫’!”项目光缆穿线负责人高文涛带着项目人员爬天花板、钻桥架、过通风管,大家轮番接力,拽着光缆一点点寻找走线的空隙。

  在穿越顶楼西北角天花板时,瘦小的项目工人毛红超怀抱着光缆,钻进狭窄的通道内“匍匐前进”,与另一头的高盛凯在狭小空间内完成“交接棒”,最终确保复合光缆顺利交接到下层区域。就这样,高文涛带领的小分队穿过建筑物的层层障碍,仅用一周时间打通了信号无损传输的“高速公路”。

  透过央视的镜头,亿万观众看到了灯光照射下的《长城颂》气势磅礴,与红色的地面相映成辉。“能把这座‘精神殿堂’内的每一个展厅都恢弘呈现,既是责任,也是光荣。”高文涛说。

回望百年  打造党史学习沉浸式课堂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展出大量珍贵的文物实物、翔实的档案资料、生动的图片视频、逼真的复原景观,这里有气势磅礴的长城主题漆画、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手稿、中共一大会址复原场景、开国大典影像、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过的武器、创办经济特区图片、脱贫攻坚数据图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模型……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是展现百年党史的神圣殿堂,9000多万党员都可能来此接受教育洗礼,展览馆日接待峰值预计1万人。我们要用最新的技术手段,营造最佳的观展环境。”楼宇自控系统负责人卢灿说。

  对此,项目团队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实现对整个建筑物的全天候自动监管和控制。当参观人员大量聚集造成室内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含量产生变化时,系统可根据传感器变化自动调节空调设备制冷制热、换气设备净化空气,让观众始终在舒适的环境中参观展览。

  “我们是2019年9月进场,那时候展览馆的主体建设基本完成,要在不破坏外部构造的情况下进行传感器安装,犹如在蛋壳上雕花。”新员工王宁说,“我需要带着万用表等工具,在离地面2米高的‘管道迷宫’安装测试。”

  一天下来他要反复调试很多次,有时一趴就是2小时,工装服上都是划痕。“坚持不下去时,我就想过去的人在开国大典调试旗杆升降时,为了一点点小细节反复尝试、锲而不舍的故事,我们这些后辈不能退缩,要把精益求精的精神延续下去。”带着这样的信念,王宁与整个项目团队夜以继日,仅用15天就完成场馆内近1000个传感器的调试,保障楼宇自控系统顺利投入使用。

  除了安装错综复杂的传感系统,还要破解展厅内声学难题。展览馆一层展厅以“建立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为主题,展出了大量历史资料,同步播放了若干珍贵的历史影像,搭设了“南湖红船”等各类历史场景。要在这样复杂的声学场中,确保展厅内广播声音清晰,减少环境音干扰,项目团队进行了上百次的测试。

  “声学场越复杂,问题越难分辨。”广播系统工程师经涛说,“我们兵分两组,一组在展厅内实时监听,另一组在控制室内同步调控。从广播出声口出发,走一步听一下,仔细辨认是否有音弱、回音,反复监听、反复调试。走到不同展厅的衔接处,还要特别提防展厅间声音互相干扰。”

  “必须全神贯注,极其细心。”经涛说,“北到辽宁、南到福建,我们调来的工程师都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强将。”项目团队在反复实验中,解决了近百个广播传音器传音效果差、有回音、相互干扰等问题,让展区内的音频传达真正做到了音质清晰、音量适宜且互不干扰,配合展陈画面,为参观者营造了极具真实感的体验。

  “有幸在自己参与建设的展览馆中拜读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瞻仰百年大党启航的红船、凝视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重温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历史,让我对党的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匠心建成这座‘精神殿堂’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经涛说。

  科技护航  缔造永载史册的党史展览馆

  场馆内,音频传感设备可自由探察各处声源,环境控制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机组运营数量……中建电子将数字孪生、整体集成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投入场馆,构建起整个场馆的网络生态系统,为建筑的运营维护提供技术支撑。

  从采购到指导安装再到调试,计算机网络系统负责人江敏仙全程搭建了整个项目的网络系统。工作量最大时恰逢夏季高温阶段,江敏仙经常一奋战就是一天。五个月来,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转就像一个信念扎根在她心里。她总是跟项目上的同事说,“热了就出去透口气,但咱们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松”。

  23个像江敏仙一样的建设者组成了一支英勇无畏的“红烽突击队”,不言苦、不言累,永远冲锋在项目建设最前列。夏季地下管道内温度高,空间狭窄、空气稀薄,红烽突击队员吴桂军身背50斤的电缆,冒着高温做敷设,在50米长的地下管道中一干就是一个小时。“我是自愿加入红烽突击队的,能参建这么重要的项目,是我毕生的荣幸,必须全力以赴。”吴桂军说。 

  如果说网络是展览馆项目的“神经系统”,那么数万个电子设备则是项目的“神经末梢”。项目团队实地拍摄取景,绘制场馆三维BIM模型,将各个“神经末梢”子系统的功能集成于专业平台上,用半个多月时间将所有子系统梳理、合并、对接,构建出项目的智能化“神经中枢”,实现建筑物内所有受控设备在同一平台上的综合可视化运维管理,达到“足不出户”即可线上监管、操控场馆内几千多个设备的目的,真正实现建筑物向智慧化“有机体”的转变。

  有了整套“神经系统”,还需要构建展览馆的“大脑”——数据库机房。“数据机房建设是对我们在各项能力方面的集中考验,对接单位多,排布内容复杂,安全可靠和先进节能标准极高。”机房项目负责人杨东介绍。项目团队在机房建设初期,BIM设计绘制时,充分发挥了中建集团设计、采购、施工及后续运维的全产业链专业优势,主动协调各方,实施最优方案。采用联合支吊架以承担各专业的管槽安装,解决吊装空间不足、摆放杂乱、影响视线等问题,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最终,项目团队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数据机房建设,充分展现了中建集团建筑系统一体化的集成能力,打造产业链全覆盖标杆。

  经过建设者的共同努力,雍容大气、气势磅礴、独具一格、智慧领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拔地而起,成为首都北京又一座红色地标,犹如一部立体史书,记录着一个百年大党砥砺奋进的峥嵘岁月,也聆听着一个古老民族迈向复兴的铿锵足音。(企业文化部,中建安装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集团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  |  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和减免房租事项信访联系人
信访投诉平台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