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零碳园区不仅是建筑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与关键抓手,更是加速城市更新战略落地的重要引擎。中建四局以行业先行者之姿深耕城市更新领域,以贵州省建科院园区为实践载体,将“诊、断、投、改、运”五字诀作为核心路径,把全产业链思维融入改造全过程,成功构建起既有建筑更新改造领域的成套技术体系。推动“老园区”焕发出“新生机”,为推动城市更新注入“新标杆”。

直面旧改难 我们如何破解老旧既有建筑改造难点?
推进老旧既有建筑改造,是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赓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贵州省建科院零碳园区改造项目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园区内共有12栋建筑,建筑面积达10380平方米,部分建筑使用年限已超50年,已远超设计使用年限,建筑老化问题突出,园区内还存在市政排水堵塞、景观杂乱无章、交通秩序混乱、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等问题,多重“顽疾”交织。


破局换新颜 我们如何推动愿景落地执行?
中建四局立足贵州地区气候特征,从建筑、景观、交通、市政、能源五大维度入手,因地制宜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整合技术与产品双重优势,以全产业链思维贯穿始终,全程应用建科院绿色建材、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及节能降碳技术,通过加固、改造、提升等举措延长园区建筑全生命周期,最终打造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领域的“新标杆”。


改造模式:用好“五字诀”,激活“老园区”新生机
依托在咨询、检测鉴定、工程勘察设计、绿色建材、特种施工、节能认证及评估等领域的全产业链技术优势,中建四局以“诊、断、投、改、运”五字诀为核心,全面升级园区性能,让园区面貌、功能实现“脱胎换骨”。
“诊”——智能检测,锚定改造方向,依托巡检爬壁机器人、轻量化扫描仪、无人机等对建筑进行安全鉴定、节能检测、地基基础检测、能耗检测分析,为改造提供数据支撑。
“断”——定制方案,绘就焕新蓝图,依据检测鉴定结果,从建筑、景观、交通、市政、智慧、加固六大方向,量身定制全生命周期的零碳园区“一揽子”改造方案,确保改造精准发力。
“投”——科研赋能,激发技术动能,依托科研团队和技术支撑,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在推进园区改造的同时开展课题研究,形成新产品2项、发明专利4项,参编标准6部。
“改”——精准施策,破解老旧难题,坚持“留改拆”并举原则,以“一栋一策”为老旧建筑“问诊把脉”“开方抓药”“精准治疗”,对园区建筑分类改造,实现成本合理管控,既保留历史文脉,又注入新功能。
“运”——智慧运维,保障长效发展,借助办公优化、市政升级、景观提质及光伏发电等举措,实现园区资源高效盘活,为园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改造模式:做好“算术题”,“高耗能”进阶为“零能耗”
中建四局充分整合技术和产品优势,强化碳核查,坚持“节能+产能”“降碳+吸碳”双轮驱动,全力达到“用能平衡”,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

节能降碳做“减法”,推动园区改造低碳化:将耗能较大的低碳所和使用年限最久的结构实验厂房作为重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对象,优先通过结构加固、内部空间重塑、近零能耗技术应用等手段,实现建筑本体节能率≥40%,建筑综合节能率达到100%;其他建筑则通过外墙屋面保温、中空外窗提升、新风系统安装、厨房炊事全电化等措施,实现降碳7%的目标;应用自主研发的低碳混凝土、高延性山砂混凝土、M60Ⅲ型灌浆料等绿色建材,并将废弃混凝土试块进行固废资源化利用,用于园区结构、景观提升等工程,推动碳排放量降低66%~88%。园区改造后碳总排放量为250.08吨二氧化碳/年,整体降碳率达到12.5%。

产能吸碳做“加法”,推动园区全域绿色化:打造光伏系统总规模3528平方米,覆盖建筑屋面、立面BIPV、光伏停车棚、太阳能路灯、光伏玻璃等场景,年发电量达57.9万千瓦时,替代减碳300.06吨二氧化碳/年,成为以光储直柔为技术路径的既有建筑零能耗改造示范园区。同时,园区建成1600平方米复合湿地公园、6059.17平方米透水路面、1657.97平方米绿地,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实现年生态碳吸收2.92吨二氧化碳/年,园区最终碳排放-52.9吨,成功实现“零碳”目标。

成绩显成效 我们如何成为绿色低碳建筑领域“打卡点”?
作为首个超50年历史的“零碳园区”,项目先后荣获“碳中和园区”“零碳园区”“零碳建筑”等多项权威认证。成为中建集团及贵州省唯一入选的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存量土地和既有建筑盘活利用试点”,同时也是贵州省“零能耗建筑及零碳园区试点项目”。项目的示范价值吸引社会各界前来参观调研,累计接待省部级、市级领导近百次,中国工程院、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华南理工大学等大学专家学者相继赴贵州省建科院参观交流,形成了“政产学研用”良性互动机制,为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城市更新发展提供了极具深远意义的示范样本。

亲历者心声 让我们听听员工怎么说?
“现在的园区和我们原来在的时候真的是大变样,作为一名老员工,看到我们的技术成果能够得到这样的应用,到处都充满科技感,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要带上我的那些老朋友来看看,为我们的单位点赞!”——贵州省建科院老员工 刘兰萍
“以前一赶上雨季,到处都是积水,走两步都得踮着脚,太不方便了!现在可不一样了,不光积水问题解决得明明白白,园区景观也焕新了,还装了光伏设备,连电车充电这事儿都给安排得妥妥的。现在来上班,心里头满是幸福感,别提多舒坦了!”——贵州省建科院员工 周怀华
(企业文化部,市场管理部,中建设计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