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幸福空间-好房子】旧改好房子

发布日期:2024-10-11
【字体:打印

旧改好房子.png

MiC模块化建筑系列产品

  产品解决的问题

  建筑业普遍存在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生产效率低、安全风险大、质量通病多等问题,亟需向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创新解决方案

  模块化集成建筑MiC系列产品采用完全不同于传统结构构件装配的理念,基于工程大系统思维,实现建筑、结构、机电、装修全专业工厂预制,结构整体现浇的科学方式,形成混凝土(C-MiC)、钢(S-MiC)、X拓展模块应用的MiC产品体系。

  产品亮点

  1.研发能够适用于150m高层的装配式建筑体系

  研发高层混凝土模块-剪力墙体系,首创高层混凝土模块建筑抗震体系,建成我国最高混凝土模块化建筑。院士专家组鉴定该体系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2.较传统建造方式工期缩短70%,现场人力资源减少60%。

  通过将90%的工序进行工业化预制,极大的提高现场建造效率。

  3.较传统项目建筑废弃物降低75%,物料损耗减少60%。

  提高建筑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实现全流程精细化管控。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深圳市华章新筑、北京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山东省烟台莱山凤凰大厦等77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千亿产业

  代表项目

  1、深圳市华章新筑项目

经典项目案例1:深圳市华章新筑项目.jpg

  2、北京市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项目

经典项目案例2:北京西城桦皮厂胡同8号项目.jpg

  GS-Building钢结构装配式产品

  产品解决的问题

  传统模式城市旧改尤其是原拆原建项目存在施工场地受限、建造过程环境污染、建设周期长等问题。

  创新解决方案

  采用钢框架结构,集成装配式部品部件的建筑技术体系。主体结构为扁柱窄梁钢框架,无凸梁凸柱;钢构件采用高效防护涂装+墙体结构包覆;外墙多道防水措施,重点部位构造防水;浮筑楼板减振隔声,高性能门窗隔音降噪,全方位提升钢结构住宅建筑品质。

  产品亮点

  1、安全耐久

  钢结构抗震性能好,多重防护耐久性好,50年生命周期免维护。

  2、舒适宜居

  适老化设计,高性能围护系统,能耗降低10%,噪音降低15%。

  3、绿色低碳

  钢材可循环利用,一体化设计、工业化建造、智慧化管理,实现全过程绿色建造,减废70%,节材25%,减碳30%,再利率90%。

  4、高效建造

  工厂智能化制造,现场装配化施工,工期缩短50%以上。

  项目应用

  已应用于上海市康健路原拆原建、上海市漕溪三村原拆原建、湛江市公租房等22个住宅项目中,建筑面积超200万㎡。

  预期市场规模

  万亿产业

  代表项目

  1、上海市康健路原拆原建项目建设前后对比

旧1.jpg

新建.png

  2、上海市漕溪三村原拆原建项目

上海市漕溪三村原拆原建项目.jpg

  上海建国东路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工程

  产品解决的问题

  为赋能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高品质住宅”,解决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住宅居住品质提升等问题。

  创新解决方案

  针对不同住宅建筑业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低密建筑运用“多种组合的超高难度技术”,推动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并兼顾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确保建筑的稳固与安全。超高层与高层建筑,将传统混凝土结构体系迭代为钢结构体系,以卓越的空间灵活性与净高为目标,从产品研发阶段、现场施工阶段到后期使用阶段的全周期多维度精研,满足现代人居空间品质要求。

  产品亮点

  1.历史建筑保护传承

  采用顶升托换原址保留、留皮换胆新旧结建、风貌建筑整体平移、保留构件卸解复原等组合技术手段,并匹配盖挖法、逆作法等地下空间高难度开挖方法。

  2.钢结构住宅体系创新

  通过窄扁矩形钢管柱实现“高效全钢居住建筑体系”,提升2%的户内实用面积,充分挖掘产品价值,住宅产品全生命周期使用空间灵活可变,通过结构转换,实现上下户型转换,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居住需求。

  3.旧改房屋品质再塑

  关注客户痛点,通过结构体系、安装阻尼器、隔音构造及材料等多种专利技术,解决建筑的防腐、防水、隔音降噪等问题,打造住宅的高品质,保证好房子落地。

  项目图片

  上海建国东路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项目

上海建国东路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项目.jpg

  既有建筑综合安全评估技术

  产品解决的问题

  依据现行规范,无设计与日常维护资料的既有建筑难以开展有效评估工作。缺少评估结果指导,无法进行改造设计与施工,城市更新改造工作推进困难。

  创新解决方案

  突破既有规范限制,集成多参数检测技术,形成涵盖既有建筑多个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集成检测评估技术体系,为既有建筑综合安全关键参数的评估检测提供保障,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合理化改造建议,成为既有建筑综合安全的“全科体检医生”。

  产品亮点

  1.建立五类十二项的综合评估体系

  突破既有建筑无资料无法评估的限制,可进行既有建筑的综合评估。

  2.创新提出三层次评估方法

  从安全性、使用性以及绿色性等三方面深入挖掘既有建筑运维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造建议。

  3.适用范围全面,改造建议针对性强。

  该评估体系可适用于公共建筑、民用建筑等既有建筑全类别,提出既符合国家规范又能满足业主需求的针对性强且可行性高的改造建议。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华世纪坛、自然博物馆等10余个项目中,累计评估面积约20余万平米。

  预期市场规模

  5亿元/年

  代表项目

  中国园林博物馆综合安全评估项目

氛围图4:中国园林博物馆综合安全评估项目.png

地基基础病害诊治技术及设备

  产品解决的问题

  解决由于地基基础缺陷或地质条件劣化等原因,导致建筑异常沉降及倾斜超标的问题,实现建筑快速止沉和智能化精准纠偏。

  创新解决方案

  提出基于桩基刚度时变特性的控沉加固设计方法和主动控制截桩迫降纠偏技术,靶向确定截桩对象,对迫降量精准预测,并研发绿色岩土工程治理材料及低窄空间大吨位补桩加固成套设备,实现高层建筑快速止沉和精准纠偏。

  产品亮点

  1.快速止沉和精准纠偏

  基于桩基刚度时变特性的控沉加固设计方法和主动控制截桩迫降纠偏技术,达到快速止沉,实现迫降纠偏智能化、精确化。

  2.降低碳排放99%以上,综合成本降低20%。

  以大宗工业固废为原料,研发绿色岩土工程治理材料,具有高渗透、可膨胀、抗分散、凝结时间可调等性能优势。

  3.单桩承载力提高5倍以上

  研发改造大吨位固定支座静压反力架及超高强混凝土+钢管组合式预制桩(S+UHC)成套装备,达到国内最大压桩力。

  4.实现复杂地层压桩加固

  研发改造低窄净空钻压一体设备,可适应块石、漂石或坚硬土层等复杂工况。

  5.节省劳动力50%

  研发改造低窄净空大直径循环钻机,可在2.5m低净空条件下开展工作,节省大量人力成本。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云南曲靖、四川成都等100余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10亿元/年

  建筑工程渗漏诊治与防控技术

  产品解决的问题

  老旧建筑渗漏多发、易反复,渗漏溯源诊断困难、治理长效性有限、难根治以及防水材料质量参差不齐。

  创新解决方案

  基于红外热成像和探地雷达等设备,主动干预多元融合精准诊断渗漏源;采用“二次排水”与自研高粘结性堵漏材料“刚性修复”,疏堵结合,确保漏点长效治理;快检设备严控进场原材质量,全面保障防水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防水。

  产品亮点

  1.多元精确诊断

  主动干扰,红外热像仪、探地雷达及传统检测手段多角度探测。

  2.“疏堵结合”长效治理

  采用“二次排水”与“刚性修复”疏堵结合治理方法。

  3.自研高粘结堵漏材料

  自研应用于新老混凝土交界面高粘结性、高兼容性碱激发渗漏修补材料,确保漏点修复长久有效。

  4.原材质控严格

  自研防水卷材低温柔度快检设备,随抽随检,严控进场卷材质量,源头预防。

  项目应用

  已应用于北京、深圳、江西、河南等全国近20余个渗漏项目。

  预期市场规模

  280亿元/年

  智慧幕墙安全管理平台

  产品解决的问题

  老旧建筑幕墙安全运维机制缺乏,数字化程度不高、海量数据未充分利用、事前预警不及时等问题。

  创新解决方案

  基于沉浸式AI建模技术,研发中融入太赫兹透视成像、AI图像识别等技术,从表观识别、内部感知、数字运维等方面解决既有幕墙上不去、说不清、治不好等瓶颈问题。

  产品亮点

  1.建模成本降低80%,速度提升30倍。

  采用AI建模方式,有效降低人工处理时间和成本。

  2.降低幕墙风险率60%

  引入幕墙风险大数据,分析幕墙隐患易发点,及时告警。

  3.检测准确率提升50%

  幕墙无损检测设备打破传统人工目视、手测检测方式,实现幕墙全覆盖、免拆卸检查,大大提高准确率。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天津、武汉等3700余项幕墙建筑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1亿元/年

  代表项目

  1、深圳市罗湖区幕墙施工项目

氛围图2:深圳市罗湖区5平方公里模型.png

  2、深圳市发展中心大厦幕墙检测项目

深圳市发展中心大厦平台应用.jpg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集团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  |  账款事项投诉公告
信访投诉平台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