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大沙漠,热浪灼人。这里是距离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市中心以北60多公里的哈利法工业区(KIZAD)建设工地。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万里黄沙,在这热气蒸腾、植被稀少的沙漠腹地中,一支来自13个国家的工程建设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作业。
经过12个月的昼夜施工,一座由中国建筑旗下中建中东公司承建的高规格疫苗厂正在酷日的炙烤下拔地而起,它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下,中国与阿联酋携手推进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合作项目。
KIZAD工业区是阿联酋政府为吸引外资而打造的综合型基础设施平台,也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工业区,疫苗厂坐落于工业区内,规划用地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采取中国的原液灌装技术生产新冠疫苗,包括三条灌装线和五条自动化包装线,年产量可达2亿剂,能极大缓解中东地区的疫苗缺口压力,成为海湾地区的疫苗生产基地和转运枢纽,支持更多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阿布扎比疫苗厂的设计+建造工期仅用了16个月,而同等规模的工程一般需要30个月左右,项目负责人郑春光骄傲地说:“能参与这个项目的建设,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他告诉记者,项目管理团队通过BIM技术多次模拟施工场景,论证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的可行性,设计出一套多专业交叉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犹如“精美的蜂巢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项目进场初期正值夏季,施工场地的最高气温高达60℃以上,受沙漠条件的限制,施工现场没有任何天然的“避暑”设施。这支平均年龄仅为33岁的施工团队不畏艰苦,克服了项目工期紧、现场高温炎热、疫情防控压力大等各种困难挑战,顺利完成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项目如期开工。为保证项目施工进度,项目管理团队安排多个施工队伍同时进场,高峰期时施工总人数达3,000余人。
疫苗厂工程属于典型的医用厂房综合型建筑,其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工程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面对资源协调难、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国籍员工语言障碍等问题,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希望能够保质按时地完成项目交付,实现疫苗生产,造福中东地区的人民。来自保加利亚的机电技术经理赫里斯托·当捷夫激动地说,“疫苗厂的建设工作很有意义,它不同于商业类项目,这是一项事关人民福祉的民生工程。”
这座由中国在阿联酋投资建设的第一座疫苗厂,是两国在医疗领域的最新合作成果,疫苗厂建成后将在该地区生产中国国药集团疫苗。目前疫苗厂的主体结构已接近尾声,后续施工也在有序推进,参与建设的叙利亚籍施工经理阿姆贾德·法扎特告诉记者,“我在阿联酋已经工作了15年,去年加入中建中东公司,我很高兴能够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同事一起工作。能够在阿联酋建设这样的疫苗厂,我感到十分自豪,这将帮助到更多的阿拉伯国家。”他希望未来能够将自己在工作中学到的知识和技术用到家乡的重建中,“我希望战争尽快停止,我们可以投身到叙利亚的建设中。”法扎特表示。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古往今来,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才能携手共创美好未来,阿布扎比疫苗厂项目就是各国建设者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最好答卷。(企业文化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