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幸福空间-绿色低碳】安全耐久

发布日期:2024-10-11
【字体:打印

安全耐久.png

  隔减震楼梯结构系列产品

  产品解决的问题

  地震发生时,普通楼梯的安全性能和逃生功能无法得到保障,而滑移型楼梯端部做法影响建筑美观。

  创新解决方案

  结合减、隔震思路,将滑移型滑动支座升级为橡胶隔震支座,设置于梯板下端与梯梁之间,并利用结构空腔实现柔性变形空间,使得二者之间既可相互滑动,又连为一体。用创新技术提高楼梯结构抗震性能的同时保证了建筑效果。

  产品亮点

  1、传力途径简洁

  支座仅通过上下连接板和锚固螺栓连接,构造简单。

  2、晚于主体破坏

  支座设置在楼梯梯板下端与梯梁之间,可释放地震作用下梯板的“剪刀支撑”效应,减少楼梯结构对主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3、兼具安全性能和美观效果

  预留柔性“变形区”,支座滑动不受建筑面层影响,保证建筑连续性。

  4、便于施工和安装

  楼梯结构整体制作,避免施工时柔性材料破坏。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中国(陕西)国家级融媒体综合试验区、宝鸡西凤酒厂等百余个项目。

  预期市场规模

  5亿元/年

  隔震建筑新型抗拉装置

  产品解决的问题

  隔震支座抗拉能力有限,传统抗拉装置刚度要求大、精度要求高、对施工误差和沉降变形适应性差,提离装置对结构抗倾覆不利,容易造成支座冲击损伤。

  创新解决方案

  新型抗拉装置与隔震支座竖向平行布置,协同工作,利用隔震层水平大变形产生抵抗拉力。新型抗拉装置内设置空行程,小震下不受力,中震下处于临界状态,大震下发挥抗拉与限位一体作用。

  产品亮点

  1. 提高隔震支座抗拉能力约30%

  连接单元竖向布置,两端分别与隔震层上、下结构梁相连,装置所受拉力的竖向分力和水平分力分别发挥抵消拉力及复位功能。

  2. 减小隔震层水平位移约10%

  新型抗拉装置的水平分力能减小隔震层在大震下的位移,起到限位和复位的功能。

  3. 耐久性可达到50年以上

  装置由机械组件构成,使用寿命超50年。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长安大学23号宿舍楼、陕西师范大学学生公寓(二期)等多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3亿元/年

  代表项目

  1.长安大学23号宿舍楼项目

 氛围图:长安大学23号宿舍楼(抗拉装置).png

  2.经典项目案例1:陕西师范大学学生宿舍(二期)项目

经典项目案例1:陕西师范大学学生宿舍(二期)项目.png

  隔震建筑新型水平限位装置

  产品解决的问题

  传统隔震建筑控制隔震层水平位移效果差,调节隔震层刚度、偏心、扭转能力低。

  创新解决方案

  在隔震层水平设置限位装置,内设空行程,小震下不受力,中震下处于临界状态,不影响计算参数和减震效果,大震下发挥限位、调平、复位等功能。

  产品亮点

  1.有效减小水平位移,调节隔震层刚度。

  连接单元水平布置,两端分别与上、下支墩相连,地震时起到限位和复位的功能。

  2.节约造价约20%以上

  与较小刚度和直径的支座联合布置,既可实现控制位移和调节刚度的目标,又能降低工程造价。

  3.耐久性可达到50年以上

  装置由机械组件构成,使用寿命超过50年。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潼中医院整体迁建项目等多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3亿元/年

  代表项目

  1.陕西中医药大学项目

 陕西中医药大学.png

  2.临潼中医院整体迁建项目

 氛围图1:临潼中医院整体迁建项目.jpg

  分区控制防屈曲支撑装置

  产品解决的问题

  传统防屈曲支撑材料利用率低、减震效能不高,存在优化空间。因套筒包覆芯材形成了质量黑匣子,导致产品质量可控性变差。

  创新解决方案

  采用分区控制做法,中间段设置为高强度、大截面的弹性段,两端设置为耗能段。采用全钢结构制作,性能稳定,质量可控,形成大刚度、高承载力的新型支撑。

  产品亮点

  1.相比传统支撑,刚度提高20%,承载力提高15%。

  采用分区控制做法,合理设置耗能段和弹性段,实现大刚度、大承载力全钢结构支撑。

  2.充分发挥材料性能,支撑性能提升20%以上。

  弹性段采用高强钢形成箱型截面,耗能段采用普通钢或低屈服点钢形成双芯板或三芯板,充分发挥材料性能。

  3.工程适用性强

  可广泛应用于减震结构及框架-支撑结构。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乾县精神病康复医院等多个工程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5亿元/年

  建筑结构一体化(ASC)墙式阻尼器

  产品解决的问题

  传统装配式填充墙不具备减震消能功能,现有减隔震装置耐久性差,且维护成本高。

  创新解决方案

  基于“弥散消能”、“系统集成”的创新理念,将填充墙、装饰与消能装置三位一体集成设计,系统免维护,与建筑同寿命,并配套开发智能安装设备,大幅提高安装效能。

  产品亮点

  1、安全:同时保证主体结构及填充墙安全;

  多点式分布耗散地震能量(耗能占比大于20%),为结构提供附加阻尼比,提高结构安全冗余度,可靠度高

  2、集成:围护、装饰、消能一体,节材8%;

  高度集成设计的消能墙一专多能,既能消能减震,又能充当填充墙,还自带装饰功能,综合节材效果显著。

  3、高效:工厂预制及智能安装,效率提升60%;

  基于BIM技术的全流程设计,所有部件均在工厂预制生产,现场采用自主研发的配套智能化安装设备、高质高效。

  4、耐久:免维护,工作年限50年;

  主材为特种钢材与混凝土,结合多重防护技术,耐久度高,正常使用时无需维护,工作年限可达50年。

  5、面广:新建、既改建筑均适用。

  弥散式消能多点出力,对主体结构影响小,除可用于新建建筑外,更是旧改建筑的理想选择。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成都七中育才科学城校区等多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2亿元/年

  代表项目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项目

 经典项目案例1: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jpg

  智能消防联动闭门器及控制系统

  产品解决的问题

  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中防火门常闭通行不便、常开火灾失效。

  创新解决方案

  对常开式防火门状态进行监管,发生火灾时通过烟温传感触发及时关闭,并对报警信息进行记录,是消防安全智能化管理的解决方案,技术达到同类领先。

  产品亮点

  1、100%节约布线成本

  系统采用LORA自组网实现本地端控制系统与联动端控制系统的信息流转,免去繁琐人工布线任务与节约成本。

  2、多种触发模式协同响应主备电自动切换

  防火门本地控制节点可实现3种触发模式协同,系统断电状态仍然可正常运行,提高系统稳定性。

  3、高智能,状态可溯源。

  系统通过采集防火门传感器数据、状态信息及供电信息,实现对节点的全面监测,实现火灾高效率多维度溯源。

  4、扩展性强,联动范围广,及时响应。

  通过LORA自组网实现快速增删系统节点,联动端显示系统可2秒内实现区域内防火门一键联动响应。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乌鲁木齐东方经典等35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60亿元/年

  混凝土结构强度智慧监测仪器

  产品解决的问题

  现有混凝土强度检测方式工作效率不高、智能化程度低、耗费人工较多,且存在统计结果上报不及时、数据失真的问题。

  创新解决方案

  与北京建科凯创技术有限公司、乐陵市回弹仪厂共同研发。将现场检查模块和检测信息平台利用通信链接技术形成统一系统,现场检查模块负责数据采集、实时传输数据,信息平台负责对数据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级预警,以实现质量闭环管理。

  产品亮点

  1.工作效率提升5倍

  利用系统进行参数设置、采样、计算和数据上传工作,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2.人工可降低50%

  采用智能化数据采集,可单人完成数据采样、记录、分析。

  3.智能化缩短工作时间

  施工现场实时采集数据,利用通信链接技术将数据导入后台直接完成强度统计分析,可有效缩短工作时间。

  4.增强企业监控能力

  检测数据实时上传系统,可保证混凝土质量检测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利于企业监测工程质量。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停车楼、雄安金湖未来城等200余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2亿元/年

  代表项目

  北京市丰台科技园项目

 氛围图1:丰台科技园36#地项目.jpg

  二氧化碳冷媒地层冻结装备

  产品解决的问题

  隧道开挖冻结法施工中,传统盐水冻结技术存在冻结效率低、冻胀融沉效应大以及冷媒循环能耗高等问题。

  创新解决方案

  国内首台以二氧化碳为冷媒的地层冻结机组,突破性采用冷媒减压蒸发及相变吸热原理制冷,形成集理论、设计、工艺及设备于一体的成套新型冻结技术,实现目标地层的安全高效冻结。

  产品亮点

  1、冻结温度低

  冷却温度-45℃,积极冻结期可缩短三分之一。

  2、循环能耗低

  冷媒粘度极低(为氯化钙盐水的1/152),循环能耗降低70%。

  3、机组效率高

  虹吸液冷电机技术,机组COP(制冷效率)提高14%。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天津市滨海新区轨道交通Z4线、绍兴市地铁1号线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20亿元/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集团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  |  账款事项投诉公告
信访投诉平台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