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201504
P. 49
1994年,陪李鹏总理出访。
计划向市场逐步转变的过程中,作为过渡 多,但早点去开拓,起码有个国际信誉和
期,我们是如履薄冰,摸着石头过河,多 国际影响。
方尝试,想方设法适应市场,立足市场。 1994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
志三次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分别出访中
两层分离,人才结构大调整 亚四国、欧洲三国和韩国,这在共和国历
推进人才结构的调整,是当时一个 史上,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我有幸
较大的变革。 作为中建总公司代表与中石油、中石化、
80年代初,日本大成公司中标云南鲁 中粮、中远、一汽等知名企业负责人陪同
布革水电站工程,他们在工程现场按管理 总理出访。
层和作业层两个层次进行,管理层由大成 我们随总理的造访,引起了到访国的
公司派出的30多人组成,人员精干,作业 马挺贵,曾任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高度关注和极大兴趣,国宾活动期间,既
总经理、党组书记
层就地招聘中国劳务工人,按工程进度 可与随行的代表团成员展开交流,也可以
随时增减。 与所在国企业开展实质性的洽谈活动。
这种施工管理方式对我们启发很 记得1994年7月在法兰克福的一天上午,
大。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施工企业前方 理干部只有1.6万人左右,到2001年,总公 在德国政府举办的企业家恳谈会上,签署
与后方不分、管理层与作业层不分,企业 司只有12万职工,但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 了中建与德国著名的PH公司、AEG公司
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人浮 有7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700人,队伍 承建北京嘉里中心等特大项目的一系列
于事,生产效率低下,项目管理的整体水 素质大大提升。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 协议。
平偏低。 化,组织架构也随之变化,不再是我们自 随总理出访,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
为提高效率,适应市场,我们把管 己去施工,我们是总承包,下面更多的是 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建筑。总理的
理层和劳务层分离作为企业组织结构调 分包队伍、劳务队伍。 勉励,鼓舞了我们中建人,正是从这一年
整的主要内容,加大了人才结构的调整 起,中建的建筑产值每年都以40%的速度
力度。一方面,自然减员,特别是一线的 随总理出访,开拓国际市场 增长,而后连年位居全国建筑业榜首,中
操作工人,淘汰年龄老化、生产积极性不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海外布局也 建的理念和企业文化逐渐渗透和影响了
高的自由工人队伍,引进服务管理、就业 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伊拉克、南北也门的 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一大批国内
灵活的农民工队伍;另一方面,每年会招 很多业务停止开发,同时开拓了一些新的 建筑企业。
3000-4000名大学生进驻总公司。我记得 国家。当时大家有一个想法:“日不落,东
1986年,总公司24万职工中技术干部、管 方不亮西方亮”,有的国家不一定挣钱很 本文由本刊记者根据马挺贵口述整理
47 47